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隻雞導致明清軍事力量對比突變(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3 10:12:39  


紅衣大砲,明代稱紅夷大砲,滿人忌夷而改衣,這種大砲通常有個兇猛異常的名字,這尊叫做神威大將軍。
  一直以來有種說法:“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拿來造煙花。”事實上,中國在明末清初時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影響,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工匠卓越的創新精神結合在一起,曾經鑄造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大炮。但是,這短暫的輝煌卻在清朝中後期逐漸走向衰落。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役中慘敗於努爾哈赤。而此時精通西學的徐光啓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積極向西洋傳教士學習關於火炮的知識。

  後金大軍主要武力為騎兵與步兵,而此時明朝則擁有新武器——“紅夷大炮”。其名稱由來,緣自此炮為荷蘭人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時被大量使用。

  紅夷大炮的設計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將軍炮”先進許多。大將軍炮的外形有如大鐵管,炮身加上鐵箍以防炸膛。而紅夷大炮的前頭管壁較薄,後方管壁較厚,可承受爆炸時的衝擊力;炮旁則有兩個“銃耳”,可用以調整炮身角度,并有准星和炮門,使射擊更為精准。

  明天啓六年(1626年),袁崇煥取得“寧遠(今興城)大捷”,紅夷大炮功不可沒。寧遠城設有十一座紅夷大炮。在這次戰役中,明軍擊敗努爾哈赤大軍十一萬人,并將努爾哈赤本人打傷,最後鬱鬱而終。

  中國紅夷大炮哪裡來?最早是打撈沉沒於東南沿海歐洲商船上的大炮而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沉沒,地方當局派人下海打撈。在那個沒有潛水裝備的時代,人們的打撈方式相當巧妙。他們先將一艘大船載滿砂石,使吃水加深,再將大船航至沉船之上,潛水將鐵鏈繫在大炮的銃耳上,之後將砂石拋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將大炮與沉船分開,再以絞車絞起。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銃外,共撈得大銃三十六門。其中二十四門運送進京。第二年,又從另外兩艘沉船上打撈出一批大炮。

  這些沉船“大銃”中,有一些出現在寧遠的城墻上,將後金的八旗鐵騎打得大敗。

  先進的紅夷大炮并不全是來自打撈,天啓四年(1624年),中國南方已開始自造紅夷火炮,虎門白沙巡檢何儒就鑄造了十四門,其中幾門也被帶去寧遠。能如此迅速進行量產,與中國當時鑄鐵技術優秀有關。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一門“定遼大將軍”大炮,是由吳三桂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捐資鑄造,全長約380cm,內徑為10cm,可能是中國大陸現存的紅夷炮中最長的一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