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共產黨最著名16位臥底的最後結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0 10:17:17  


 
  九、曾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的何基灃:

  1898年生於直隸(今河北)槁城。1923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參加馮玉祥部隊。1931年任二十九軍一○九旅副旅長。1933年春,赴喜峰口抗擊日軍,以戰功升為旅長。盧溝橋事變前夕,率部駐守盧溝橋一帶,多次挫敗前來挑釁的日軍。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直接指揮駐軍抵抗。1938年秘密前往延安,受到中共領導人的接見。根據黨的指示,他回到原部隊工作,同新四軍四師、五師建立了聯系,在新四軍向鄂豫皖發展和建立大別山根據地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39 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時,時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的何基灃,根據黨的指示,和張克俠一起率部兩萬多人起義。此後,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水利部副部長、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農業部副部長等職。 1980年病逝。

  十、曾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的張克俠:

  1900年生於直隸(今河北)獻縣。1923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加入馮玉祥部隊。1924年前往廣州,曾任陸軍講武學校教官、隊長。1926年任馮玉祥部任學兵團團副。1927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張自忠的師任參謀長。1931年考入南京陸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六戰區司令部高級參謀、副參謀長、五十九軍參謀長、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和副總司令等職。抗戰後,任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積極開展地下工作。1948年11月8日,與何基灃一起率部起義,對取得淮海戰役的起了重要作用。起義後,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軍軍長兼上海淞滬警備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林業部副部長兼中國林業科學院長等職。1984年病逝。

  十一、曾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議的劉仲華:

  1899年生於山西崞縣(今原平)。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擔任參議,做統戰工作,為促使李宗仁接受共產黨的抗日政治綱領作出了貢獻。當時,許多文化青年從敵占區來到五戰區,劉仲華就向李宗仁建議把這些流落到五戰區的青年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活動。李宗仁接受了劉仲華的建議,開辦了戰時青年幹部培訓班。1949年4月1日,劉仲華作為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的顧問,同張治中等飛抵北平。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市園林局局長等職。1970年,受迫害病逝。粉碎“四人幫”後,中共北京市委為其召開了追悼會,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