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印度反思:為什麼輸掉了1962年中印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08 09:54:43  


印度士兵行軍
 
  帕特爾還指出,除了決策失誤之外,更糟的是,領導人強硬和不負責任的聲明使得中國能够以“自我防衛”為借口向印度發動進攻。例如內政部長夏斯特裡(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稱如果中國人不撤出爭議地區,印度將會採取行動將中國人趕出去;在中國軍隊發動反擊前一周,尼赫魯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

  帕特爾稱情報系統的失誤也是造成印度失敗的原因。印度對於中國軍隊的力量,機動能力以及戰術缺乏了解。帕特爾還引用了羅德裡克.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觀點,指出印度情報部門對中國的情況做出了錯誤判斷。他們依賴中情局的簡報、報紙報道以及印度駐華使館所提供的信息,而這些關於中國國內經濟危機、中蘇關係以及台灣局勢的報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國不會對“前進政策”做出強烈回應。

  最終,幾乎在整個1962年,中印雙方都在邊境兩側緊張對峙。10月10日,由於印軍侵犯中國邊境,局勢急劇惡化。決定性的戰鬥在10月20日打響,當印度軍隊再度發動攻擊時,中國邊防部隊在東西兩線開始進行反擊,戰鬥主要集中在瓦弄、達旺和阿克賽欽地區。

  印度軍隊的問題

  雖然當時印度領導人非常樂觀,但是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回事。帕特爾認為,由於在西藏有物資儲備,中國軍隊的後勤有一定的保障,並且士兵也受過良好的山地作戰訓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軍沒有做好與中國作戰的準備,極少數士兵有山地戰的經驗,所使用的陳舊武器並不適用於山地作戰。後勤保障也有問題,士兵沒有足够的冬裝和鞋,缺少火炮和彈藥,軍隊所裝備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極不方便。由於沒有公路網,交通也很不便利,補給和保障主要通過空中完成。

  除此之外,印軍的士氣處在最低點,軍方的指揮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熟悉瓦弄地區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陌生的區域,無計劃的征召以及對原有軍隊編制的打亂削弱了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而坐鎮德裡的總參謀長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況下向前線下達了占領扯冬(印度稱之為 Dhola)哨所東北1000碼處的一個中國哨所的命令,實際上那裡的中國軍隊處於優勢地位,對於當地印軍而言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四軍指揮官考爾中將(B.M. Kaul)也是被指責的對象,他奉命率軍將中國軍隊從塔格拉山脊上趕走,而實際上考爾基本沒有指揮類似行動的經驗。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無視軍隊的指揮系統,官方歷史指責他越級直接與陸軍總參謀長接觸,有時也越過中級軍官直接向下級軍官發布命令。

  帕特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不使用印度空軍的決策也是爭議的焦點。在1962年的戰爭中,印度空軍沒有發動任何進攻行動,僅僅被用於向前線的軍隊空投補給。一些研究者認為如果印度使用空軍,戰爭的結果也許將會發生改變。例如,前空軍少將特瓦裡(A.K. Tewary)曾在《印度防務評論》上發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軍,潰敗的一方可能會變為中國,他譴責了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穆裡克,因為後者認為一旦使用空軍會導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國轟炸機的報複。

  帕特爾指出,尼赫魯亦曾一度將希望寄托於天空,他曾寫了兩封信給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請求美國空軍提供支援。這兩封分別於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處於保密狀態,不過《尼赫魯傳》的作者戈帕爾(S. Gopal)在他的書中透露了信件的內容:尼赫魯認為局勢相當絕望,請求美國立即支援最少12個中隊的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機以及建立雷達通信系統,並且在印度人員完成訓練之前,由美方操作這些戰鬥機和裝備,他甚至還尋求獲得兩個中隊的B-47轟炸機以用來打擊中國的基地和機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