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學良:西安事變策劃者是共產黨員王炳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3 10:01:32  


1946年,周恩來、王炳南(右二)、龔澎與外國記者。
  核心提示:現在我已曉得,中共的重要幹部,他的“偽大使”王炳南,當時是在楊的幕中。我在洛陽歸返西安之後,同楊虎城相談之下,彼此大發牢騷。某一日,又談這個問題時,我問計於他,他沉吟了一下說:“我那些小家夥們(這是指他的智囊團)倒有一個計策,等待蔣委員長來西安時,我們不使他離去,我們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請注意,他一開口就說“那些小家夥們”,那證明他背後已有人鼓動他,是利用他來推動我、試探我。

  在西安事變中,楊虎城是張學良的親密合作者。我在美國閱讀張學良的口述史及其相關檔案資料時,楊虎城是注意的重點之一。結果,發現部分新資料,有助於西安事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一:陪襯?主角?

  1956年12月,蔣命張學良回憶西安事變時,曾特別指問楊的情況。當時,張學良的回答是:“平心而論,西安之變,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但是,到了上一世紀90年代,在回答張之丙姐妹的訪談時,張學良卻說:“西安事變就是楊虎城,當然我們兩個人,那是楊虎城不平啊。”又說:“ 那西安事變……那可以說他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從“陪襯”到“主角”,反映出張學良晚年對楊虎城在事變中的作用有新的估計。

  根據張學良所寫《西安事變反省錄》,在事變前,楊虎城曾兩次向張學良進言,希望張對蔣介石有所行動。

  第一次在1935年。當年10月初,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一一○師何立中部自延安回防甘泉途中,在大小嶗山受到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部伏擊,全軍覆沒,何立中等被擊斃。同月2日,蔣介石在西安建立剿匪總司令部,蔣自任司令,以張學良為副。10月9日,蔣、張命楊虎城以所部主力在宜川、洛川一線設防,阻止紅軍向南發展。當時,楊虎城已對“剿共”持消極態度。他向張學良陳述,無錢又無補給,並且發牢騷說:“剿匪”等於“無期徒刑 ”。“以中央軍之數量,東北軍之精銳,皆未能消除共匪,區區如彼之軍隊,能何為乎?”同年11月,東北軍第五十七軍一○九師牛元峰部在陝北直羅鎮受到為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圍攻,被俘 5300人,繳槍3500餘支。這兩支部隊先後被殲,編制也就失去,蔣介石並不從兵員、財政上給予補充。張學良覺得這是蔣介石借剿共消滅異己,曾向楊虎城透露“倦於剿匪”的心情。楊虎城所部在“剿匪”中也受到過相當損失,同樣得不到補充,對蔣介石也有怨氣。1936年3月,高崇民等在西安出版題名《活路》的小册子,提倡東北人與西北人合作,聯合抗日。楊虎城同意高的主張,便向張學良建議:向蔣公進言,停止剿匪,團結抗日,節省東北軍和西北軍的消耗。

  第二次在1936年12月初。當年11月,蔣介石飛抵洛陽,進一步策劃“剿共”。張學良於12月2日只身飛洛,向蔣介石進言,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時要求釋放上海救國會七君子。雙方發生尖銳衝突。張指責蔣“這樣專制,這樣摧殘愛國人士,和袁世凱、張宗昌有什麼區別。 ”蔣嚴厲表示:“我是革命政府,我這樣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決不抗日。”在閱兵時,蔣甚至聲色俱厲地聲稱:“主張容共者,比之殷汝耕不如!”蔣的頑固態度使張學良“有如涼水澆頭”,對蔣絕望。回到西安後談起有關情況,向楊問計,有何方法可以停止內戰。楊在張立誓抗日後,對張稱:“待蔣來西安時,餘等可行‘挾天子以令諸侯’ 之故事。”楊的這一想法,已經包含了武力扣蔣的內容,可以說,西安事變的計劃已經成形。後來的西安事變基本上是按照楊的這一思路發動的。

  對楊虎城的建議,張學良的最初反應是“愕然”,可見,此前他從未有過類似的念頭。直到張學良向蔣介石進言,一再碰釘子之後,才採納楊議,“決行強諫劫持之謀”。在《西安事變反省錄》中,張學良稱:假如自己當時與何成浚或張群共處,就不會有西安事變發生。可見,楊虎城“造謀”的重大作用。張學良晚年之所以稱楊為西安事變“主角”,當是基於這一考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