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歷史探祕:朝鮮皇室曾計劃“反清復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5 09:23:59  


 
  為了北伐,孝宗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戰。駐漢城的都城禦營廳軍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軍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編為騎兵。禦營廳增加了大炮攻堅部隊,還計劃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10000名,禦營廳軍增加20000名。由於財政困難,未能實現。

  李朝君臣確信“胡人無百年之運”的儒家格言,將地震、彗星等自然災害視為清朝滅亡的征兆,對南明政權、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台灣鄭成功、准噶爾蒙古等反清勢力寄予厚望,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朝。台灣鄭氏多次請日本聯合出師伐清復明,朝鮮對日鄭聯合樂觀其成,甚至建議“假道朝鮮,出送援兵”。李淏的兒子顯宗李棩和孫子肅宗李焞對聯日伐清之事也很積極。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報“日本近以密書示通事,情形可畏,請築城訓練為守禦計”,企圖以防禦日本為由擴軍備戰。清朝警覺到朝、日、南明聯手組成軍事同盟的危險,於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鮮核實情況。結果查明朝鮮與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實,順治皇帝下詔斥責朝鮮國王,罷其用事大臣。這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由於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北伐大計難以實施。而且由於新興的清朝連續有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不僅鞏固了全國的統一,而且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朝鮮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

  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南明殘存勢力滅亡,影響中、朝、日關係的不確定因素消失,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計劃壽終正寢。

  朝鮮對清朝的鄙視仇恨和恪守藩屬朝貢制度同時並存,且反清復明計劃和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由於以追求實利為標准的外交傳統始終在朝鮮起作用,清政府又主動採取種種善意舉措,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後,中朝關係終於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來源:文摘周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