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閣下決心舍棄命運已定之滿洲,一任日本勢力發展,以此換取日本之特殊援助,完成革命大業,則日本必將立即採取必要手段以滿足其要求。為保全滿洲,日本已不惜進行第二次戰爭。當今之際,閣下如能默默合作,則(日本)國家懸系已久之大問題可得解決,避免第二次戰爭,以小努力取得大利益。不知閣下決心如何?若閣下所思與鄙人一致,望速裁斷。
森恪表示,這是桂太郎透露給益田孝的秘密意旨。倘孫中山有意實行,則可由孫中山或黃興中的一人秘密赴日,日本將派軍艦迎接,然後轉去京都,和從東京來的桂太郎會談,締結關於滿洲的密約。
聽了森恪的陳述後,孫中山表示:
何曾料到,桂公已有此決心?長久以來,自身為中國苦慮,為黃種人心憂。為東洋和平計,滿洲無論如何亦須保留於東洋人手中。因此,當此次舉事之初,余等即擬將滿洲委之於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國革命。但日本疏遠余等,不相接近。當余發難之時,曾申請在日本立足,而日本官憲不允余入境。在此情形下,余以日本政治家並無包容余等之度量,因而離日轉依美國。然由於地理上、人種上之關係,中國如無日本之同情與支援,即將一事無成,此乃運命儀關,故余為如何取得日本之同情而煞費苦心,其結果,日本有志人士為革命改府盡力者日漸增多,而日本改府迄今仍無轉變表示,是以余等為日本政府之態度如何而日夜心憂。
孫中山又表示:
上述桂公之意,若在余自歐洲歸國途中,甚或在到達香港時獲悉,則余當即繞道日本,決定此一問題。然今日時機已失,事已遲矣。蓋當時凡革命軍之事,俱可依本人與黃興之方針而定,今則不然。如今各省贊同余等主張者,自動舉起革命之旗,加人余等行列,余等既缺兵權,又缺財權,故在貫徹主張時不能無所顧慮,凡大事必須由眾議決定。其尤要者,最近革命政府之財政匾乏已達極點,缺少財源,無以供應軍隊,幾陷於完全破產之境地。倘近數日內,無足夠之資金以解燃眉之急,則軍隊恐將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將面臨瓦解之命運。在此嚴重時刻,倘余等數日間不能露面,恐將產生余等窮極逃走之流言。基於以上實情,在舊年年末以前,不論採取何種手段,亦須籌得足以維持軍隊之資金。之所以斷然實行漢冶萍日中合辦,以取得五百萬元資金者為此,此次又苦心焦慮,欲以招商局為擔保,籌措一千萬元借款者,亦為此。然而,雖經種種籌劃,而時光荏苒,交涉迄無結果。一面,軍費之困窮日益嚴重,於軍隊解散、革命政府崩潰之前,作為最後之手段,唯有與袁世凱締訂和議,以防天下大亂,而後徐謀軍費供應,策劃再舉,以武力掃除北京勢力,擬定革新天下之方案。近來已頻頻與北方就和議進行交涉,談判已漸趨成熟,雙方條件大體一致,只要南方決心一下,南北休戰言和,合為一體,隨時均可實現。然余等對於獲得財源,仍懷一線希望。倘或有幸,此刻能獲得防止軍隊解散之足夠經費,余等即可延緩與袁議和,俊年關過後再進一步籌借資金,而後繼續排袁,仍按原計劃,堅決以武力消除南北之異端,斬斷他日內亂禍根,樹立完全之共和政體,此即余等之設想。但據迄今為止之經過情形看來,獲得財源,仍無希望。倘或不幸,在五天之內,即至9 日,舊曆年關之前,意欲籌得之一千五百萬元經費,如仍無成功之希望,則萬事休矣。只好在革命政府未倒之前,掌握機先,達成南北和議,將政權一時讓與袁世凱,除此別無他策。而政權一旦轉入袁氏手中,其後事態如何演變,實難遵料,而與日木簽訂密約之類,恐將無望。
談話最後,孫中山雖然再一次聲稱“時機已失”,但又表示,日本政府如確能“火速提供資金援助”,“余或黃興中之一人可赴日本會見桂公,就滿洲問題與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