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民國建立 愛新覺羅家族因何能全身而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5 15:20:22  


 
  克林德之死被西方史學界普遍認定為導致八國聯軍入侵的導火線。克林德是出生在德國波茨坦的貴族,在1881年進入外交部門並被派往中國之前一直是個軍人。來華後,他曾任駐廣州和天津等地領事,1889年回國;之後在美國和墨西哥任職,並娶了美國妻子。1899年4月他回到中國,升任駐華公使。此人性格粗暴,自以為是。當時,義和團運動席捲華北,北京城的局勢已經相當緊張,而克林德不顧其他國家公使的勸阻,堅持孤身前往總理衙門交涉,在路上與清軍發生衝突而被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克林德事件大為震怒,在為派往中國的大軍送行時要求士兵們毫不留情地教訓中國人。德國軍隊抵達中國時戰爭早已結束,北京已經在聯軍的占領之下,但德軍依然對北京及周邊地區進行了殘酷的掃蕩。在八國聯軍逼迫下簽訂的《辛醜條約》,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道歉,並在克林德被殺地點修建一座品級相當的石牌坊,為德國人“滌垢雪侮”。德國人之所以選中了載灃,一是因為其級別高,貴為親王,二是因為他是光緒皇帝的親兄弟。最令大清帝國難堪的是,載灃到達柏林後,被要求在覲見德國皇帝時使用跪拜禮。這並非歐洲的常規禮節,顯然德國是要有意羞辱大清國。跪拜是典型的中國特色,自乾隆年間以來就成為中外外交紛爭的一個焦點。首批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堅持認為雙膝下跪是一種奇恥大辱,寧可無功而返,也不願意屈膝。身在柏林的載灃自然不願意向德皇跪拜,事涉國家形象,北京也堅拒這樣的禮儀安排,雙方來回拉鋸,總算免除了這一要求。這顯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硬不起,軟不得,搞得不好還會被人罵為漢奸。作為大清國第一個出訪西洋的親王,18歲的載灃卻展現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利、有節,令本想侮辱中國的德皇對他也稱讚有加。德國人認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載灃還主動謝絕了國內各級官員所預備的高規格迎送禮儀,其簡樸作風贏得在華西方外交官和國際輿論的一片讚賞。

  載灃把一次謝罪之行轉變成了18歲年輕人的游學考察,所到之處,無論軍校、軍火企業、博物館、電機廠、造船廠,“舉凡外洋風土人情,隨地隨時留心考察”。在王公不得輕易離京的清朝體制下,載灃得以大開眼界,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大開眼“戒”——在日後掌舵中,他表現出了祖先們無法想象的寬容和豁達。

  可以說,德國之行不辱使命,令載灃得到了慈禧太后心目中更大的信任和期望。作為青年幹部,載灃得到了迅猛提拔:20歲,升任隨扈大臣;23歲,執掌首都警衛部隊健銳營,並升任正紅旗滿洲都統,成為一品大員;24歲,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成為候補國家領導人。在一個變革的年代裡,大清國什麼最可寶貴?人才,尤其是這種根正苗紅而且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自己人”。老太后正在加快推進對載灃的栽培,“扶上馬、送一程”。

  除了血統、能力方面的考量,載灃本人能被各種政治力量所接受也是關鍵所在。當時朝中政爭旗鼓相當的是兩派力量:一方以慶親王與袁世凱為首的一方,核心是袁世凱,另一方則是瞿鴻禨。而只有載灃能被他們雙方所接受。載灃在相當多的問題上不輕易表態,這一貫被人理解為他的能力比較弱,“不能”表態,但也可以理解為他“不願”表態,以保持一種超然姿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