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簡稱“北越”)。法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於1945年9月對北越發動戰爭。1954年3月,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南人民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奠邊府,全殲法軍1.6萬人,俘虜法國步兵司令德卡特萊少將,法軍敗局已定,準備撤出越南北部,而美國則準備介入。
為了反攻大陸,支援法軍,蔣介石於當年2月命其副總參謀長彭孟緝制訂一項“雷州半島方案”。其內容是,在廣東的雷州半島登陸,以之為“第一灘頭陣地”;向北,進攻廣東、廣西,威脅南寧;向南,進攻海南島,阻斷中共接濟越南的通道。蔣介石覺得,這一方案“或易為美國所接受乎?”
從蔣介石的日記可知,為了挽救法軍在越南的敗局,美國曾準備以氫彈、原子彈襲擊越南和中國大陸。霍華德的台灣之行,旨在徵詢蔣介石的意見,而蔣介石的態度是反對。
反攻大陸拒借原子彈
1954年10月20日,蔣介石日記雲:召見叔明(王叔銘,1952年升任台灣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詳詢其美空軍部計劃處長提議,可向美國借給原子武器之申請事,此或為其空軍部之授意,而其政府尚無此意乎?對反攻在國內戰場,如非萬不得已,亦不能使用此物。對於民心將有不利之影響,應特別注意研究。
蔣介石深知,自己初退台灣,立足未穩,完全不具備反攻大陸的條件。蔣介石要反攻大陸,首先必須解除美國的所謂“台灣中立化”的束縛。朝鮮戰爭爆發後,杜魯門曾宣布,命令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以阻止從中國大陸對台灣和從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一切海空活動,將台灣海峽“中立化”。美國的這一決定既反對大陸解放軍跨海進軍台灣,也反對台灣蔣軍跨海進攻大陸,對海峽兩岸都有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