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被蔣介石遺棄在泰國的國民黨殘軍生存實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2 09:45:24  


國民黨殘軍美斯樂基地
 
  ■ 孤軍出現在金三角

  1950年前後,像常麗芳、劉紹湯這樣,先後投奔李彌的雲南籍人氏、前國民黨殘軍、邊境兩側土司、往來於邊境的馬幫,多達6000多人。這些人在緬甸、老撾、泰國交界的原始森林中暫時駐扎下來。

  1950年初,李彌帶著蔣介石的親命從台北飛回緬甸。李彌要在三國交界處建立“反共抗俄救國軍滇南邊區第一縱隊”。12月,李彌任“雲南省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從台灣回到緬甸的李彌,還從香港帶來了原國民黨39師少將師長、抗戰時期武漢衛戍區司令段希文。段出身雲南講武堂,是朱德和胡志明的校友。

  不久,這支受美國資助的軍隊開始由清邁向中緬邊境轉運。待殘軍在人員、補給上得到初步恢復,1951年4月,李彌指揮部隊向中國邊境上的解放軍發動進攻,以失敗告終。

  於是,李彌便不再急於反攻雲南,將精力放到休養生息上。為了給部下灌輸反共思想,他開辦了反共抗俄大學,自任校長。同時他還開展多種政幹培訓,常麗芳就在1952年接受了這一訓練,並被分配到政幹隊第三區。

  這一時期,李彌還做了一件對日後影響較大的事——修建了機場。

  從此,緬北森林邊這片空曠場地上,經常有不明國籍的飛機出沒,投下食物、軍械。有時飛機會在這個簡陋的機場降落,走下幾名穿美軍制服的男人,到森林中考察。

  在緬甸薩爾溫江以東地區,到1953年已形成了國民黨軍事區,培養了近兩萬人,對外號稱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不僅背負著“光復大陸”的使命,還聽命於美國中情局,聯合欽族、印度雇傭軍等緬甸反政府武裝向緬甸政府發難。

  緬政府軍在戰爭中慘敗後,以國民黨部隊侵占緬甸領土,危害緬甸主權為由,狀訴聯合國。聯合國做出了令李彌部撤軍台灣的決議。

  1953年7月,蔣介石派蔣經國飛到泰北看望部隊並傳達指示:“擇佳機,圖反攻。”

  1953年底,台灣當局在撤走5000多人後,對外宣布精銳部隊已悉數撤離,餘下不聽命的部分,不再與台灣有關。但事實上,在緬泰老邊界的餘留人馬,還是為反攻大陸準備的。李彌歸台後,1954年台灣派柳元麟赴中南半島上泰老邊境地區江拉重組“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共分五個軍,五軍軍長就是李彌當年從香港帶來的段希文。

  台灣派來專員整訓“志願軍”,擴充軍械,壯大人員。這支武裝為了地盤和毒品生意,經常和緬泰的各種勢力發生武裝衝突,與中國邊境的解放軍也時有磨擦。緬甸政府再一次向聯合國提出控訴。

  1961年,蔣介石宣布第二次從泰國撤軍,這次又撤走了5000人。

  泰國北部還餘下4000人。他們的後代,今天向我講述這段歷史時,會不約而同地提到一份“密令”,要求“只撤老幼、精幹全留”,踞此地建立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

  留下來的是雲南籍軍人居多,在台沒有勢力和社會關係的3軍和5軍。他們在政治上被孤立後,又被斷絕了台灣當局和美國方面的經濟支援,徹底成了孤軍。

  常麗芳也成為孤軍的一員。這一年,她25歲。

  正是1961年的第二次撤軍,讓《自立晚報》的編輯柏楊得知了這支懸在泰國北部的國民黨孤軍,以鄧克保的筆名寫成《血戰異域十一年》(後改為《異域》)一書,將這群身處死地的軍人推進了台灣民眾的視野。沒過多久,這部披露了台灣當局拋棄殘軍的小說就成了禁書。但它的影響力仍在不斷擴大,影響了台灣幾代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