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在戰爭漩渦中掙扎
二次大戰的勝利給全體南斯拉夫人民帶來了又一次聯合在一起的機會。1945年11月成立了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它由塞爾維亞、波黑、馬其頓、克羅地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一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一個自治區(科索沃-梅托希亞)組成。
此後聯邦政府對內實行自治社會主義,對外頂住斯大林的壓力,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導不結盟運動,在經濟、政治、外交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南斯拉夫終究是一個情況十分複雜的國家,有人調侃說,南斯拉夫可由六個數字來代表,即1.(一個黨、一個領袖),2.兩種字母(拉丁、基裡爾),3.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4.四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5.五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6.六個共和國(見前)。
這樣一個多種民族、宗教、語言的大雜燴,一旦有風吹草動便會激化各種矛盾,甚至引發十分可怕的後果。
塞爾維亞按人口在南聯邦中位居老大,但因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的鐵托是克羅地亞人,而塞克兩族在歷史上又是死對頭,因而一直以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聯邦政府時有摩擦。尤其是1966年,當時在國家最高層擔任領導職務的塞爾維亞人蘭科維奇遭清洗後,更加深了塞爾維亞人憤憤不平的情緒。
鐵托死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歐風雲突變時,南聯邦便呈加速瓦解之勢。塞爾維亞當時一方面仍力圖保持南聯邦,並在聯邦內繼續處於領導地位,而另一方面又打算在聯邦解體不可避免時,把南境內所有的塞爾維亞人都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塞爾維亞。
在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和馬其頓相繼於1991年宣告獨立後,塞爾維亞見大勢已去,遂於1992年4月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標誌著南聯邦的正式解體。
在這一過程中,先後引發了兩場血腥的戰爭:
一、克羅地亞內戰。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告獨立,內戰隨即爆發。其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也組成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宣布脫離克羅地亞,並得到塞爾維亞的支持。這場內戰延續至1992年2月始平息,共造成兩萬餘人死亡和三萬餘人失蹤,以及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物資損失則高達七百億美元。
二、波黑內戰。1992年3月,波黑境內的穆斯林和克羅地亞居民投票贊成獨立,塞爾維亞居民則堅決反對。內戰隨即於4月爆發,雙方相互殘殺逾四年之久,共造成二十多萬人死亡,一百多萬人淪為難民。直至1995年12月,南聯盟、波黑、克羅地亞三方最終在巴黎簽署《波黑和平協議》,使波黑成為一個由穆克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的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1999年3月爆發的科索沃戰爭中,由美國主導的北約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塞爾維亞,通過六十多天的狂轟濫炸,使這個巴爾幹小國蒙受巨大損失,造成千餘人的死亡,五千餘人的受傷和千餘億美元的物資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