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野田是怎樣作出“購島誤判”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9 11:17:36  


 
  因為翻開底牌,一部分日本主流媒體之所以對石原構想發出“嘩然”之聲,並不是他們對“購島”本身持有任何異議,而是他們認為:一、由東京都出面購島名不正、言不順,身為地方長官的石原不該越俎代庖;二、東京都市民繳納的稅金,應該用在市民的社會福利工作上,而不應用來購買與市民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的島嶼上(《東京新聞》便是堅持這個觀點)。

  那麼,購島工作應該由誰出面才合適呢?倒是力斥石原“偏激言論”之不當,貌似公允、以“自由派”為標榜的《朝日新聞》,率先對“國有化”政策喝彩叫好。在野田首相還未正式宣布“國有化”決定之前,該報就表示:如果是國家“購島”,還說得過去。在野田內閣決定“購島”計劃之後,該報發表社論“勸誘”中國: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也是有利的。其簡單的道理是,與其讓右翼政客石原借題鬧事,不如由日本國中央政府管理來得更為和平和穩定。

  有趣的是,如此這般旨在促銷“國有化”計劃的輿論誘導,很快在海外找到了市場和分銷商。

  有曰:“這是一小撮右翼冀圖綁架中央政府的舉動,純為鬧劇,不必重視。”弦外之音是,多談了反而是中了愛鬧事的石原之計,變相壯大了其聲勢。

  有曰:釣魚島原本就控制在日本手裡,日本政府從私人手中將之轉為國有化,只是產權的轉移,與“主權”絲毫不相關,不必有過度的反應。

  這兩種說法的共同結論是:“處之泰然,可也。”

  有曰:地方右翼政府首腦石原與中央政府首相野田並非鐵板一塊,前者猛“攻”,後者位處守勢,雙方各有自己的立場和打算。兩害相權取其輕,“國有化”不失為阻止右翼政客奪島製造爭端、從而緩和中日摩擦的一個選項。

  這種說法的意思是,“開明”如《朝日新聞》等媒體的主張,也不無道理。

  “把握時機,一次到位”

  正是在上述“純為鬧劇、不足為懼”,“野田首相左右為難”,“國有化也有其正面作用”等輿論誘導的攻勢聲中,不少日本鷹派戰略家紛紛出謀獻策,主張當局把握時機,得寸進尺。其理論根據是,“百病叢生、難題堆積如山”的北京,此刻不可能採取強硬的政策,更遑論允許民眾上街示威抗議。道理很簡單,對於當局來說,特別是在十八大召開前夕,沒有什麼比維穩更重要。

  針對這些謀士的冒進主張,日本國內也有一些同樣出自日本“國家利益”立場,不反對行使“集團自衛權”,但卻擔心過於偏激的做法將使日本在外交上從主導地位轉為被動的官僚和學者。持此類觀點者包括前外務省條約局長東鄉和彥等。他們認為,當局一口否定中日兩國之間存有領土紛爭的說法,未免過於勉強,在國際社會欠缺說服力,也與日本要求韓國對竹島(韓國稱獨島,並否定日韓之間有領土紛爭)問題進行談判的立場自相矛盾。

  但這些相對“穩重”、“洞察國際形勢”的“國際派”(實際上也是“國益派”)保守人士的看法,並未受到重視。因為在野田政府及其智囊們看來,正如一名已故日本“中國通”數年前鼓動小泉首相大膽參拜靖國神社時所持的立場與獻策一般:只要事前進行周密的安排,並做好心理準備,日本忍受得起與鄰國在一定時間內的關係惡化,問題不會壞到哪裡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