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穀雨收寒,茶煙揚曉,又是牡丹時候。”不知不覺間,人們迎來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賞春光,最美的風景就在此時。不止牡丹,在青苔浸雨、綠意盈盈的遠處,櫻花開遍野,薔薇臥曉枝,木香滿墻頭……一簇簇花兒爭先恐後,肆意綻放。
穀雨,只讀起來,已似可感受那綿綿細雨。古人闡釋穀雨時,常有兩種說法:一曰“雨生百穀”,二曰“倉頡造字”。
所謂“雨生百穀”,說的是每年到此時節,氣溫升高加快、降雨量增加,不論初插的秧苗,還是新種的作物,都能得以茁壯成長。“穀雨”這一節氣名稱也由此而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反映出穀雨的農業氣候意義。
穀雨與“倉頡造字”又是什麼關係?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據傳是倉頡所造,這一說法最早見於中國古代典籍《淮南子》。史料記載,倉頡天生睿德,他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此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當時,大地遭災,百姓鬧饑荒,有一天卻突然下了一場穀子雨,老百姓驚喜萬分,說這是倉頡造字功德感天,才有了這場神奇的雨。
“從這個意義上看,穀雨紀念的是一項重大發明,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創造的尊重。”田兆元說。
文以載道,從倉頡造字到今天,無數個偉大的靈魂用文字穿越千年,與今人分享他們的經歷與智慧,讓中華文明從遠古走來、生生不息、流傳至今。也正因為有了文字的記載,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才得以在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
談及與“穀雨”有關的詩詞,宋代仇遠所作《浣溪沙》常被今人提起。詩人曰:“紅紫妝林綠滿池,游絲飛絮兩依依。正當穀雨弄晴時。射鴨矮闌蒼蘚滑,畫眉小檻晚花遲。一年彈指又春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