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海軍演練中十多種彈型保障一步到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16 10:10:35  


中國海軍524“三明”號護衛艦。(資料圖)
  他們保持著海軍雷彈保障數量最大、品種最全、保障對象最多的“三個之最”;他們保障水準的高低影響著海軍艦艇作戰準備時間的長短。

  海軍某軍械技術保障大隊組建7年來,緊緊圍繞縮短我海軍艦載武器彈藥準備時間展開接力攻關,引領我海軍艦載武器保障水準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2004年底,一項大型雷彈保障任務下達到該大隊。經過努力,多數彈型提前完成任務,但有幾型彈因數量太多,進展緩慢。隔行如隔山,看著戰友們沒日沒夜的忙碌,而自己卻插不上手,已完成任務的官兵們心急如焚。

  隨著信息化新裝備不斷列裝,武器彈藥的保障效率變得愈來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戰爭的進程。傳統的“一對一”、“操作號手各守一攤”的保障模式難以適應新的保障任務。該大隊黨委認識到,要提升保障效率,必須突破原來的人才培養、使用模式,實現專業精通型向複合智慧型轉變。

  在突出抓好“一專多能、一兵多用、交叉串崗”訓練的基礎上,他們大膽探索技術保障號手嚴重短缺時的一體化保障新思路,在海軍部隊率先提出“跨建制、跨彈種、跨專業”的保障方案,讓不同建制單位的保障人員穿插學習其他彈型專業,使每人至少掌握兩種以上彈型的保障技術。

  到目前為止,大隊圍繞“三跨”訓練,先後選送200餘名技術骨幹參加工廠和院校培訓,一批一專多能複合型保障人才脫穎而出。

  科學的組訓方式實現了人力資源的最大統籌,讓每個人都能“忙”起來。在10餘次實兵實彈保障演練中,讓這一思路得到了成功檢驗。

  大隊“兵專家”劉金根向記者透露:“我和幾名技術幹部最近一起把某型導彈的所有線路跑了個遍,想把積累的排故障經驗好好總結一下,開發一個故障診斷系統。”據介紹,這個系統如果研發成功,即使不精通該型導彈的戰士也能按照資料庫的提示迅速排除故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像這樣的群眾性技術創新在該大隊已不算新鮮事了。“技術創新使得每個人都成為工作效率的助推器。”大隊長陳加來如是評價。某新型導彈的燃油加注器是手搖式的,效率很低。革新小組經過一個多月的設計、試驗,研製出“某新型導彈氣壓式油泵”,使原來需要20分鐘才能完成的導彈燃料加注過程縮減到5分鐘。

  “創新很難,難就難在有心,只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思考,它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創新很苦,苦就苦在要挑燈夜戰,但只要牢記自己的使命職責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創新很近,我們的崗位就是創新的舞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新的專家。”總工程師王朝轟的一番話讓記者感慨萬千。

   今年年初,上級試探性地提出:能否將所保障的主戰艦艇滿載保障時間在原有基礎上再提前若干天?怎麼辦?大隊沒有選擇回避。在對自身保障實力進行科學評估後,他們將目光放在了導彈保障流程的優化設計上。一個月後,兩條作業線同時展開的時序圖呈現在大隊官兵面前,“導彈交叉網路作業”和“魚雷一線多雷準備”等新型保障模式應運而生,導彈保障效率大大提升。

  前不久進行的一次演練中,大隊官兵按照優化後的導彈保障模式進行技術準備。由於配合默契,指揮流暢,十多種彈型保障一步到位,在時間節點前高標準完成了任務,總部領導給予了充分肯定。(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