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數千八路軍跳出日軍包圍 德國記者贊神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20 14:44:15


八路軍警戒哨嚴密監視敵人動向。
  隨著中共領導的敵後武裝逐漸壯大,日本侵略者感到芒刺在背,急欲除之而後快。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隨即改變戰略,對正面的國民黨軍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制壓作戰”,集中主要兵力對八路軍等敵後武裝力量實施“治安作戰”。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加大“掃蕩”力度,使用兵力超過50萬,進攻手段經常翻新。

  在這種情況下,敵後武裝難免遭遇有些部隊被敵人包圍的情況。在抗戰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被日軍包圍後旋即崩潰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始終與優勢日軍作戰的人民軍隊,卻在突圍作戰方面頗有心得,加之長期殘酷的鬥爭現實,更使敵後武裝磨練出一套突出重圍的看家本領,屢屢創下成功脫險的精彩之作。

  沉著冷靜 有備無患

  抗戰期間,敵後武裝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性,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明確要求:“(各級指揮部)應經常進行備戰的組織工作,……平時即假想各種敵情,看好各方地形,預定使用游擊隊、民兵、自衛隊的戰法,並進行演習。”對於部隊宿營地的選擇和警備,新四軍名將粟裕在《游擊戰術講授提綱》中專門提到:“進入營舍前,應首先斷絕營區四周的交通,封鎖消息,選擇營舍,以便於應戰、便於出入的獨立磚瓦房為宜。……在敵情緊張時,應特別加強警戒,派遣化裝偵察,設置潛伏哨。”他還指出:“游擊隊處在敵人後方,隨時有被敵人襲擊的可能,應隨時作好戰鬥準備。”

  1942年5月,日軍在華北發起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八路軍冀中軍區第22團分散行動,其中團部帶著兩個連轉移到群眾基礎好、有地道作為依托的宋莊。6月8日夜,八路軍一到宋莊,就著手修築工事,不僅把路口堵死,把每個院落打通,還迅速從村裡到村外築起三道工事,把這裡變成處處相連、火力交叉的防禦堡壘,第22團首長還提出“多挖一鋤頭,少挨一塊炸彈皮”的口號。9日晨,工事修築完畢,八路軍幹部實地勘察,布置應急的戰鬥方案,以防日軍突襲。沒想到布置剛一完畢,警戒哨就傳來消息:“村東北發現日軍騎兵。” 此時是6月9日晨7時30分。戰後了解,該部日軍是由第26師團參謀軍官組成的“戰地參觀團”以及護衛步騎兵,人數有300多人。雙方交火後,八路軍依托既有工事,予敵重大殺傷,此後周圍的日偽軍大量增援,攻打宋莊的兵力增至2500餘人。八路軍與敵逐屋爭奪,激戰16小時,終於拖到晚上日軍停止進攻。午夜時分,八路軍分路突圍而去。此戰殲敵400餘人,八路軍僅傷亡70餘人,這正是戰備意識強帶來的好處。

  1943年10月19日清晨,八路軍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第20團和第772團一部在反“掃蕩”轉移途中經過團城村,由於部隊太過疲勞,指揮員周希漢決定就地宿營兩小時,但要求“戰士不能解背包,還要放好哨,東南兩個山頭要放小哨”。周希漢特別要求,在村東和村南三華里處各設一個緊急集合點,一旦有事,部隊先到村東第一個集合點集合。隨後,周希漢命令第772團第2連連長陳家貴在村西山頭制高點布置一個排,並要求該連不能休息,作為機動部隊。這些布置果然收到效果,團城村附近據點的日軍尋跡包抄上來,沒想到被八路軍哨兵發現,不得不提早轉入強攻,迅速進入戰鬥狀態的八路軍搶占制高點,遏制住日軍攻勢,堅持到夜間成功突圍離去。一般情況下,突圍部隊在兵力、火力甚至天候、地形等作戰要素上都處於弱勢,僅靠官兵自發的求生本能是遠遠不夠的。《孫子兵法》強調“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意思是突圍不僅需要“戰”的勇氣,還需要“謀”的水平,二者缺一不可。我敵後武裝在突圍時的謀略往往極為精妙,達到孫子所說的“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的程度,日軍包圍部隊往往在我軍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等諸多計策中疲於奔命,最後露出破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