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工商時報:從淡馬錫鉅額虧損談主權基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5 14:55:07  


  中評社台北8月5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說,金融海嘯前,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曾經創下投資報酬率18%的佳績。上周卻驚傳虧損,一年間賠掉278億美元,金額相當於新加坡GDP的18%,或新加坡外匯存底的16%。 

  淡馬錫是一透明度極高的主權基金,每年定期公佈財務狀況,所以淡馬錫的昔日風華與今日困頓都是公開的訊息。相反地,“中國投資公司”(CIC)是一透明度欠佳的主權基金,所以其2,000億美元的創業資本,現在究竟剩下多少,可能只有中國官方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金融風暴重創的不僅是華爾街與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平衡基金與私募基金,連世界各國的主權基金也一樣損傷嚴重。 

  淡馬錫失利的消息,給台灣上了寶貴的一課:“主權基金並非穩賺不賠,動用外匯存底前,務必慎思慎始”。 

  台灣的外匯存底已達3,175億美元,折合台幣10兆元有餘,總額相當於台灣GDP的8成,或上市公司總市值的6成。如此龐大的財富,一向是台灣的驕傲,也是國家經濟的靠山。所以,長久以來,每逢兩岸關係出現危機或發生國際經濟風暴,政府就會反覆宣示我國保有鉅額的外匯存底,藉以安定民心。因此,若稱外匯存底是台灣的鎮國之寶,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社論說,鉅資在握,意圖動用這筆財富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金融風暴前,勻支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的聲浪極高;金融風暴發生後,移撥外匯存底拯救經濟的主張取而代之。但是,這些企圖都被中央銀行義正辭嚴地打了回票。現在,在傳出淡馬錫鉅額虧損的同時,世界經濟的頹勢也似乎日趨緩和,所以,此刻或許是冷靜思考成立主權基金之利弊得失的最佳時機。 

  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共有39個國家設立主權基金,錢來自石油和外匯存底,基金的總數是53個。根據德意志銀行的估計,主權基金的總資產在3兆美元左右,較2007年減少了6,000億美元,減損的原因就是金融風暴。因此,一旦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主權基金的損失將很驚人,主權基金所承擔的風險,絕對高於中央銀行穩健操作外匯的風險。 

  承平時期,主權基金的收益絕對高於中央銀行操作外匯的績效,而追求收益則是成立主權基金的首要目標。由於主權基金的高收益,是以承擔更多風險和犧牲流動性所換得的,如果台灣遭遇經濟或政治上的危機,主權基金的資產將因變現困難而無法救濟燃眉之急。特別要考量的是,由於台灣並非IMF的會員國,所以外匯存底必須維持極高的流動性,才能在最壞的狀況下,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準此,能否勻支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移撥多少金額才算恰當?評斷此類問題,絕對不能借用其他國家的標準。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標準,而且此一準則仍有待建立。 

  社論說,危機入市,才能狠賺一筆。許多主權基金秉持這項原則,在次貸危機發生後、雷曼兄弟倒閉前,注資國際性的金融機構,總金額高達450億美元。這些投資,正是淡馬錫、中國投資公司、韓國投資公司與中東國家之主權基金的重大虧損來源。而今金融風暴漸緩,主張危機入市的聲音又起,問題是:現在真的是成立主權基金的恰當時機嗎? 

  上述問題的所有可能答案,都會淪為臆測性的主觀判斷。而探討一個國家如何運用外匯存底方能福國利民,則須從客觀與務實的角度出發。所以,對於台灣應否成立主權基金這一重大課題,正確的思考方向應該是:如果成立主權基金,由誰管理?投資決策,由誰決定?投資地區,應否限制?投資收益,如何運用?政商關係,如何規範?舞弊行為,如何防止?只有在完整解答上述疑問後,討論能否成立主權基金才有意義。 

  社論說,台灣現今擁有的龐大外匯存底,是全體民眾長期共同打拚累積起來的,如何妥善運用以創造“國家”最大利益,乃為任何執政者都要嚴肅面對的課題。淡馬錫鉅額虧損的殷鑑就在眼前,殊值我們借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