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出口轉內銷 不熟行規交“學費”
http://www.CRNTT.com   2020-06-05 14:23:34


專家指,爭奪內銷市場不能靠價格戰,而需要賣點。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受疫情影響,內地進出口總額9.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下降4.9%。其中,出口4.74萬億元,下降6.4%。儘管市場上屢屢提及“出口轉內銷”,但實際操作中,不少企業轉內銷尚未成功,甚至還先交起了“學費”。
 
  香港文匯報報道,黃建平(化名)在上海青浦開有一家箱包加工廠,產品出口美國、歐洲和當地好幾個品牌合作,平均年營業額600萬至700萬,廠子里有10幾名員工,是內地數以千萬計的小型民營外貿企業中的一員。新冠疫情對他的生意造成沉重打擊,被問及“出口轉內銷的挑戰是什麼”,他深有感觸地表示,舒適區的脫離,以及難以避免要交的“學費”是目前的最大挑戰。
 
  少了外貿退稅 利潤大縮 

  他告訴記者,很多企業之所以偏好外貿,是看重既省心又賺錢。比如產品不需自己動腦開發,國外客戶訂啥就做啥,而且往往產品結構簡單,甚至有些時候只做一兩件產品可以活得很滋潤。另外一個優勢則在於退稅。“同樣是100元的產品,賣內地只賺100元,出口退稅最高可達13%,那賣到國外就是113元,如果幾百萬、幾千萬的商品出口,算下來退稅就是一筆可觀的利潤。”黃建平稱,出口退稅已成了許多外貿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有些甚至只“鑽研”退稅政策,現在轉內銷,這批企業首先“玩完”。
 
  談到其中的內情時,黃建平猶豫再三後才吐露,“我真的不想挑開行業中的隱情,因為一旦揭開會壞了行規,但這種時候我又實在不吐不快。”原來內地渠道已經被頭部企業佔領,開源還需渠道中間費用、平台推廣費、加之內地市場上普遍見到的各種回扣費、公關費用,總之處處要錢。“我們做外貿的以前哪裡見識過這些,現在非但內銷的錢還沒賺到,倒要先交起了學費。”說完他長歎一口氣,無奈之色溢於言表。
 
  “交學費不怕,怕的就是錢交了沒換來成績”,仇磊則表示,自己摸索內銷路上也是一路撒錢鋪墊。原來內地有些客戶要請客應酬,往往需“一瓶先見底再談單子”。他忍不住發牢騷,“有時一頓飯吃掉幾千塊,最後還要壓我成本價的一半多,這怎麼行啊。”
 
  老闆忐忑 怕學費付諸流水 

  最近,仇磊跟電商大流,開始觸網,同樣需要“學費”,“剛和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簽了協議,產品虧本賣我是決定不能再繼續了,所以想售轉租,但無人知曉,先付點錢在電商平台上做做推廣吧。”不過對於投放的效果,他坦承自己心里還是忐忑的,怕花的“學費”會打了水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