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智能設備補上北京垃圾分類指導員缺口
http://www.CRNTT.com   2020-06-18 11:19:03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經近兩月,大骨頭、紙巾、粽葉屬於什麼垃圾,該往哪個桶裡扔?很多容易分錯的生活垃圾依然讓不少居民拿不准。如今,部分小區居民下樓投放垃圾時發現,垃圾桶旁多了一位垃圾分類指導員,現場指導和監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是否符合相關要求。

  讓居民對垃圾分類有清晰的認識,養成正確的分類習慣,達到分類目標,垃圾分類指導員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初,北京市約有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能滿足需求嗎?如何壯大指導員隊伍、保障垃圾分類的順利推進?

  早晚投放高峰期,指導員覆蓋率約為40%

  “垃圾分類指導員主要在社區裡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現場指導、分類整理、投放監督等工作。”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杜歡政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看來,物業是垃圾分類指導的主要力量。此外還可以通過招募志願者,對尚未返校的大學生、社區退休人員、社區活動積極分子等進行培訓等方式,助力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指導。

  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解釋說,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撤桶並站”“定時定點”,部分原因就是沒有這麼多人長時間“盯桶”。按照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及配套實施辦法等,並沒有強制要求“撤桶並站”“定時定點”,因此,與上海相比較,北京對垃圾分類指導員的需求更大。

  “不過,從我們的試點經驗看,讓物業公司保潔人員兼職垃圾分類指導員,其工作效果不如志願者。”劉權說。志願者與社區其他居民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具有較好的鄰里關係,指導起來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思想上有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有把分類做好的內在動力等。

  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北京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達740噸,同比增長37%。早晚居民垃圾投放高峰期,指導員覆蓋率明顯增長,固定值守和巡回值守人員覆蓋率達40%左右。

  小巷管家、樓門長、少年兒童成“編外指導員”

  受目前的疫情影響,北京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提升至二級,這意味著社區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在門崗進行體溫檢測、查證、驗碼、登記等工作,這也使得能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志願者數量大幅減少。

  為應對垃圾分類指導員不足的問題,目前,北京各區開始採取不同對策。例如,孩子學習能力強,在課堂中學到具體垃圾分類知識,回到家中可以跟父母交流,並監督家庭成員正確投放垃圾,因此,部分區還培養孩子做好家庭“督導員”,以“小手拉大手”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補充到隊伍中。還有的區引入小巷管家、樓門長等力量,形成“編外”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

  杜歡政說,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在居民還沒有形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之前,進行指導和監督,這個指導並非是一直進行下去的。

  “盯桶行動出現在垃圾分類的初期,通過一段時間的‘攻堅戰’,培養居民分類的意識和習慣。”劉權認為,隨著分類工作的逐步深入,垃圾分類指導員可以從固定盯桶轉變為巡回盯桶;工作重點應該更多轉向宣傳,比如通過入戶宣傳、參觀講解、座談會、社區活動中嫁接分類宣傳等方式,持之以恒地傳播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公眾對分類重要性的認識。

  智能設備成為垃圾分類的好幫手

  “可回收物請放在藍桶、廚餘垃圾請放在綠桶、有害垃圾請放在紅桶、其他垃圾請放在黑桶……”一走近北京市豐台區某小區的垃圾桶,清晰的語音提示就響起了。這種懸掛式“智能語音垃圾分類指導員”,當有人靠近時,就能感應到並自動播放垃圾分類處理及投放的指示,提醒居民正確分投垃圾。社區居民王女士說,語音提醒很便利,一走近就會發聲,提示什麼垃圾該扔在哪一類垃圾桶裡。

  杜歡政說,智能化設備可掃碼、可稱重、可追溯,還可遠程監控等,將“人盯桶”轉變為24小時的“機器盯桶”,更加方便、效果更好、成本更低。(記者 李 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