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三十難立:一個全球化的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3 11:41:29  



  與周倫、於潔相比,趙眉這30年走得有些坎坷。她是家鄉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然而知識並沒有改變命運,她曾因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去國家級貧困縣支邊3年,“北漂”的時候更是天天跟表妹擠在一張木板床上棲身。“厄運和困境是改變命運的最好契機。”二十八九歲時,趙眉的好運氣終於來了。她取得了北大的碩士學位,並在一年內做到國內一家大型圖書公司編輯部主任的職位。在工作最順利的時候,她卻辭去了工作,決定做自己的圖書公司。

  趙眉認為,儘管她的事業才剛剛開始,但重要的是,她已經在精神上為自己尋找到了一個恰當的位置。

  然而零點公司調查所反映出的結果並不都這麼樂觀:43.1%的人還沒有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40.5%的人還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還不知道30歲之後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全球普遍三十難立

  “三十而立”的標準距今已有兩千餘年,這一標準是否還適用于高強競爭與快節奏的今天,當代人又為何遲遲不立?

  按照美國人口普查局與美國社會學協會定義,30歲之前完成學業、離家居住、結婚、生小孩、經濟獨立者算作“長大成人”。其實,不僅是在中國,“三十難立”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時下,流行用“尼特(NEET)族”稱呼那些未受教育、沒工作、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僅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族群遍佈全球——在美國、加拿大,他們被稱為“歸巢小孩”(Boomerang Kids),指的是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他們是“口袋小孩”;在德國,他們被叫做“賴巢族”;在義大利他們是“媽媽的小孩”;在日本被稱為“飛特族”;中國內地則習慣把他們叫做“啃老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三十難立”實際上是一種長期的“依賴”和“剝奪”所造成的。“在成長過程中,這一代人缺乏擔當責任和磨煉的機會。這和教育中缺乏社會實踐的環境與機會不無關係。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這一代人,社會也並沒有支援這種實踐。”

  “另一方面,社會整體的不穩定性也直接導致了‘三十難立’現象。大學文憑的貶值延長了學習週期,社會平均初次就業年齡一再被推遲。為了增加就業砝碼,很多人不得不選擇繼續在校深造,以至於不少人剛一走出校園就接連面臨成家立業的人生關口。”

  “此外,社會轉型期引發的普遍性彷徨,也一直困擾著這代年輕人的成長。工作後,職場競爭壓力撲面而來,整個社會越來越推崇成功,更加重了這代年輕人的負擔。”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曾撰文指出,社會的斷裂與高度失衡導致機會與資源的不均衡,縮小了人們的選擇空間。發展的機會越來越集中,競爭也就越來越大。在這種社會整體結構不穩定、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而立”的成本無法估量。(作者:實習生 王晶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