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行CPI權數構成圖。 |
而穩定的“緩慢上漲”,對一個經濟體來說具有穩定刺激增長之效,往往標誌著其進入良性運轉階段。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在短期內,通脹水平適當的上升可能有利於緩解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比如人民幣升值壓力),有利於經濟更平穩地發展。這個“適當的上升”,在國家統計局高級經濟師姚景源看來,不超過6%的溫和通脹均屬可以接受。
至於眼下引發驚慌的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者大多認為只不過是週期波動,不足為懼。在過去的數年中,糧價曾經數度上漲,也數度引發民眾驚慌,卻每次都是“一場虛驚”。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在《財經》雜誌上撰文指出,一段時間母豬太少導致下一段時間肉價上漲,貨幣政策想管也管不了。而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金融時報》中文網上就此發表的文章,標題《豬肉能闖多大的禍》就帶有反問之意。
●拽住通貨膨脹的氣球
毫不例外,反駁再次落在CPI的真實性上——許多人質問:3.4%的漲幅看起來是並不劇烈,可是倘若其被嚴重低估呢?
正是這種懷疑,讓普通民眾覺得專家學者們的理性分析根基不穩。
每當CPI出現波動,類似的質疑便如影隨形。
這是因為中國CPI的統計方法因未能“與時俱進”而備受詬病:直至目前,食品在中國CPI中的權重依然高達1/3,但隨著經濟發展,國人早已告別“以食為天”的時代。
然而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住房,在CPI統計中始終只是配角。1980年代開始計算CPI時,住房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中並非商品。但是自1990年代末住房改革開始到樓市火爆的今天,買房已成為普通中國居民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支出之一,其在CPI的統計中所占權重即使幾經調整,依然只有13.2%。而美國勞動統計部門的官方網站上的數據表明,這一類別在美國CPI統計中權重高達42.69%。
儘管統計局反復以“商品房屬於長期投資,不能反映即期消費變化”為由進行解釋,但在房價飛漲的背景下質疑聲依然不絕於耳。
今年5月,中國房價同比上漲6.4%,創下18個月來的新高。北京5月份的房價則同比上漲10.4%。
CPI遭受指責的另一重要原因,則與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內部結構的巨大變化有關———許多價格既存在於市場之中,卻又隱蔽在統計口徑之外。例如教育,國家三令五申不許亂收費,然而各種費用卻依然以各種名目暗自運行,統計數據只能記錄經過物價局批准的正當費用,卻難以反映其他費用的升降變化。
這樣的數據,讓普通民眾寧願放棄專家學者們的理性判斷,而選擇相信自己從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直覺。這種直覺判斷的結果則是———“要麼投資搏一把,要麼存在銀行等著貶值,你選哪種?”
恰在此時,樓市瘋狂上漲,股市一飛沖天,神話般的財富故事如雨後春筍般從市井百姓中間冒出來,分外撩撥人心。
一邊是發財的美妙誘惑,一邊卻是負利率時代存款貶值的壓力,2784億存款就因此在這個5月從銀行大搬家。越來越多的錢追逐著太少的貨物,資產價格由此進一步被推上令人膽戰心驚的高位。
“通貨膨脹就如向上飛的氣球,關鍵是能否把它拽回到地面上來。”高盛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分析說。
政府正在努力拽緊氣球的繩子。
財政部決定,為低保人群發放豬肉補貼,此舉保護了最怕被小偷光顧的窮人不至於更快地墜向貧困的深淵。商務部則密切關注市場,放出話說倘若價格無法回落,將拋出儲備進行平抑。至於通常被認為是通貨膨脹死對頭的央行,儘管目前尚未出手,但人們都知道其手上緊握著一根最有力的繩索:貨幣政策。
接下來的懸念是,江洋大盜能被這些繩子制服嗎?(來源: 南方週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