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300年來全世界的大災 一半在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5 16:15:24  


 
  漢朝元帝災後即把全部庫存糧食、衣物用來賑濟災民;自周代開始,政府就有在災後組織災民移居富裕地區的計劃,《周禮》記載“若食不能人二鬴(300 斤),則令邦國移民就穀”,《孟子》也有“河內凶,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凶亦然”,反映了災後國家機器對人口和糧食進行區域間調劑的情况。

  和古代中國相比,歐洲各國因普遍采取分權制,無法動員强大的政府力量應對災情,因此在諸如大鼠疫等災難面前顯得十分虛弱;而在南美和亞洲其他一些地方,也曾有政府組織抗災防災的記載,如印加帝國的梯田抗旱,日本中世紀武田信玄的水利建設等,但這些地方或生産力低下,或幅員狹小,統治者對境內的統治力有限,均無法取得如古代中國那樣的成績。

  琳達•巴克特曼教授說,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可以歸納爲物資救援能力、社會動員能力和民衆心理承受能力三個方面。就物資救援能力來說,經濟發達的歐洲似乎是非常强大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自然災害面前,幷不是高科技或是有錢就管用,比如地震救援就是如此,因爲地震後房屋結構受損,大型設備在這個時候往往派不上用場,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人力救助;在政府動員能力方面,歐洲各國也不弱,但因自然災害較少發生,經驗缺乏是主要的問題;在民衆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歐洲人則差得很遠,像曾經發生在瑞典的酸雨,當時竟有一些人因爲恐懼而自殺,還有2002年歐洲的洪水,也有很多人以爲是世界末日來臨而出現了心理疾病。

  談到此次中國汶川地震,琳達•巴克特曼說,從以上三方面抗災能力出發,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此次救災中的表現堪稱典範———物資救援已是傾盡所能,社會動員能力之高更讓世界各國驚嘆,但更令人欽佩的,還是中國人在這次地震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人們的恐慌程度被信息的及時披露、救援的努力和各界的支持降到了最低。能看到的,多是救災過程中的指揮若定,受災民衆的勇敢堅强。僅憑這一點,中國人在自然災害的考驗面前,便已經給出了最出色的答卷。

  山區重建難度大

  恩格斯有過兩句名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爲補償的”,“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經過這次地震,除了不可控制的自然力,應該說,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基礎建設中的安全成本還有待提高。在今天,許多發達國家在防災抗災領域,如建築的防災性規範、全民防災自救常識的普及、災後治理、善款安置等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像歐洲2002年發生水災時,德國很多房屋在大水過後竟然還能繼續使用,但在中國農村地區,甚至一場大的降雨都會把房屋沖垮。另據《東京新聞》報道,受四川地震的警示,日本政府21日公布,要提高對校舍進行耐震加固施工費的補助率。

  談到此次災後重建,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秘書長高建國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中國此次重建的難度,比世界許多大地震的災後重建都要大。”不管是日本阪神大地震,還是台灣地區的“9•21”大地震,由于它們的城市化、工業化程度很高,災後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像伊朗大地震,雖然工業化、城市化程度不高,但人口密度比較低。高建國說,中國此次災後重建的一個亮點就是心理重建。這是在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後所沒有的,這也是與國際通行做法一致的。高建國說: “物質上的需要是一個巨大挑戰。”雖然中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家底,但受災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後,經濟自救能力不足。而且,由于受災地區有的是山區里的村寨,分布非常散,重建起來很困難,這是西方發達國家不會遇到的問題。住在山里的農民,他們種植的田地不少坡度都在25度以上,有的甚至達到50度,産量低,收入少。中國自古以來就一直倡導“天人合一”,高建國說,這次重建將更好地和諧人與山的關系。 (來源: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