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滄海桑田 中國住房30年變遷回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9 10:12:39  


 
  2003年以後:房價與財富

  2003年,關於房地產和財富這個話題,人們增添了不少談資。

  先是最新的《福布斯》“中國大陸百名富豪榜”公布後,人們驚愕地看到,涉及房地產業的富豪竟有35個,前10名富豪有6個是靠房地產一舉暴富的。緊接著,富豪榜的大人物、上海農凱集團公司董事長周正毅“落馬”,與他相隔不久,還有另兩名房地產商人也因為經濟犯罪而被“法辦”,由此,他們所代表的房地產商人通過非法手段謀利的路徑也被曝光,讓普通人清楚地看到了財富和權力是如何勾結著掠奪社會的。

  在福利分房結束後的幾年裡,房地產熱已經熱到了何種程度?這一年的建材價格可以拿來衡量一番:水泥、鋼鐵等的價格有時候一個月要漲出3個價格來。

  原先對貸款頗有顧慮的中國人,才過了沒幾年,就把“按揭”這個外來詞語掛在嘴邊。2000年5月底,建設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總額經過8年的發展後終於超過了100億元,但此後僅過了5個月,就一躍變成了200億元。那段時間,中國和美國的兩個老太太的故事廣為流傳,燃起了許多人的消費熱情。最流行的版本是這麼講的:中國老太太省吃儉用一輩子,終於攢夠了買房的錢,卻沒機會住了;而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享受了一輩子,臨終前還完了銀行的貸款。

  2001年,“溫州炒房團”這個讓人們感情複雜的稱呼第一次出現。當年8月18日,一個吉利的日子,157個溫州人開進上海,3天買走了100多套房子;第二年春天,另一群溫州人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花掉2000萬元。從此,武漢、青島、深圳到處都能見到溫州人的身影,他們“走到哪兒,漲到哪兒”的名聲開始流傳,一些地方的領導為了迎接溫州炒房團,甚至親自布置接待方案,把他們奉為上賓。而在房價高漲叫苦連天的普通人那裡,他們的名聲則不怎麼光彩。

  房價的上漲早就讓一些人感到擔憂。2002年元旦的前一周,已經成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的魏傑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專訪,並發表題為《2002,房地產的冬天》的訪談講話,認為房地產已經產生了超過1993年的泡沫,而“2002年將是中國房地產業的冬天”。

  魏傑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樓市不崩盤,我就去跳樓。”這句話為他在普通人那裡贏得不少聲譽,但這並沒有阻止房價在此後幾年繼續瘋漲。

  關注過上海市中心的住宅區“申江名園”的人能輕易看出房價上漲的速度。2001年10月一期開盤時,這個繁華之地的房子價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2002年年底二期開盤時是每平方米7000元,到2003年,每平方米的價格變成了1.1萬元,隨後是2004年的1.6萬元,以及2005年的2.4萬元。不到3年半,價格漲了300%。

  在杭州,有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01年,一對兒兄弟做生意賺了30萬元,每人分15萬元,哥哥炒股,弟弟買了棟樓,2003年10月一結賬,哥哥的錢還剩下6萬元,而弟弟的樓賣了56萬元,還覺得賣賤了。

  從這時候開始,人們就得習慣在高房價底下討日子。從這一年開始,那些沒有房子的人,將眼睜睜地看著房價突破一萬元、兩萬元,看著一次又一次地宏觀調控最終換來房價新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習慣“房奴”、“蝸居”這些此前聞所未聞的詞語,並且把買房的計劃一再推延,目標地也離城市越來越遠。

  5月15日下午,一直還在看二手房的穆圖,再次來到東三環一家經常光顧的房產經紀公司,儘管這裡的二手房交易量已大幅下降,但房價相比上月不降反升,自己心儀已久的那套住房又漲了七八萬元。穆圖在博客中慨嘆:“照這樣下去,俺們全家人即使不吃不喝再奮鬥兩輩子,在這座城市也買不起一套住房了。”(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