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單位”那些事兒
口述:麥家
那個人是破譯密碼的,身上機密度是22年,你跟他聊,某種程度上他可以害你:萬一聊到一件事機密度是22年,你本來15年就可以解密,就因為聽到他說的那件事,還得繼續幹7年。
在這種單位裡,破譯密碼的人就是寶貝,只要他們破譯出一個密碼來,從中央到軍委的首長都會發文表彰,榮譽感是非常強烈的。
有一位女情報人員叫鄭媛,長得非常漂亮。25歲那年,她曾經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破譯台灣海軍另外一部密碼就結婚,等她完成破譯,已經37歲了。最慘的是,當她破譯出來後第二年,這部密碼就作廢了。她也終身未婚。還是《暗算》跟我更直接在麥家寫的諜戰小說裡,我覺得還是《暗算》更吸引我。
實際上麥家原來在部隊的時候,他所從事的主要也是《暗算》主人公阿炳從事的那個工作,就是監聽信號。他對密碼也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主動接觸這個東西,花了很多的心血熟悉這個領域。
《風聲》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展現我黨地下工作者、諜報人員的工作狀態,但是它還不是一種完全的展現,《暗算》是一個全景式的展現。《風語》也很精彩,情節很曲折。但我畢竟是建國後入伍的,軍統的歷史畢竟不像《暗算》裡的聽風、看風、捕風,跟我有直接聯繫。
我覺得有阿炳這樣的人,他是天才。當時我曾經跟麥家討論過,我說你能不能不把這個人寫得太神了,還是從實踐中,實踐出英雄。我講的實踐,就是從每天的工作中,通過他的勤奮、積累、研究、苦心的鑽研,少強調一點天才。他當時說,這個工作就是需要天才。我說不對,這個工作只靠一兩個天才,也是有問題的;那是一個群體,是一個團隊。如果這個工作只靠一兩個天才,作為戲劇、小說來表現還可以,但實際上那是一個團體,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群體,是用集體的智慧來做這項工作的。
像阿炳的這種聽風能力,其實是鳳毛麟角的。我遇到過一個人,很厲害,他一戴耳機就知道這個電波是美國、日本還是韓國、俄羅斯的。就像我們的警察,看車牌就知道這個車是誰的,對他們來說這很簡單,很多人覺得破譯密碼很枯燥,從那些數字怎麼能辨認出語言呢?實際上它都有規律的。
我對《暗算》裡阿炳這個人物還有點不太滿意,就是不應該把他寫成一個弱智,他聽風的能力神異,其他能力都很差,我還是難以信服。其實這個領域工作的人,素質還是比較強的。
但我覺得,重要的是他寫出了這個戰線的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嚴謹勤奮的作風,這是我非常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