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劣質“洗稿”才是信息垃圾的禍首
http://www.CRNTT.com   2019-04-03 08:38:43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的興起,“撞爆文”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只是思想火花的“偶然碰撞”,還是“偽原創”的“洗稿”?人們對此爭論不斷。在“劍網2018”專項行動首次提及將重點整治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删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之後,“洗稿”現象更是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洗稿”當然不是個嚴格的法律術語,它只是坊間對於花式剽竊的形容詞。高端“洗稿”往往是“洗”的面目全非而略有增量,無論表達抑或內容,不去反芻式比較閱讀,很難看出“洗”的痕跡;而低端“洗稿”則基本是成段抄襲或胡說八道,換個標題就發布得鋪天蓋地,尤其是在手機APP的信息流裡,各種叫人反胃的自媒體號海量推送著垃圾信息。只要你使用搜索引擎,只要你打開軟件界面,無人可躲、無處可藏。

  內容創作不被敬畏、著作權法不秀肌肉,複制黏貼這門掙快錢的生意自然風生水起。去年8月27日,一篇名為《實地探訪山東新媒體村,農婦做自媒體收入破萬》的文章刷屏了。消息雖然有誇張的成分,卻折射出自媒體內容創作亂象的冰山一角。這當然不是說三農類自媒體內容值得原罪,而是如果作為文化產業的公號門檻低到這種狀態,且成為批量致富的一種捷徑,其生產出來的海量“文章”究竟有多大的社會價值,這個問題值得玩味。

  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提議“應修訂著作權法以打擊’洗稿’”。去年7月,國家版權局等聯合啟動“劍網2018”專項行動,對“洗稿”行為採取措施。據國家版權局統計,截至年底,“劍網2018”專項行動封禁降級14萬個侵權自媒體賬號,處理47萬餘篇侵權作品。但事實上,在滿屏幕滿手機的信息洪流中,比侵權作品更惡劣的劣質“洗稿”文章比比皆是。

  有兩個現象是值得關注的:一是此前題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社交平台廣泛傳播,文章稱:“最近半年使用過百度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你在第一頁看到的搜索結果,基本上有一半以上會指向百度自家產品,尤其頻繁出現的是’百家號’。”儘管百度認為190萬百家號創作者,“他們在源源不斷地貢獻深度、權威的好內容”,但這並不妨礙公眾對其搜索結果趨於低劣化、封閉化的認知判斷。二是不少優秀公號平台亦曾推出過“名家”專欄,甚至大張旗鼓簽約過諸多頭部創作者。但在劣質信息洪流之下,精品創作引導深度閱讀的邏輯被無情歸謬——自媒體過低的門檻不僅成為版權保護的法外之地,更可怕的是隨著5G等技術的普及,或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文化之殤。在億萬級的信息垃圾裡,就算有成百上千的精品力作被優先推送,能自發地逆轉三俗與快餐式的閱讀趣味?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知名大號的“洗稿”行為固然是過街老鼠,亟待司法祭出整治的利器;尋常平台的劣質“洗稿”等垃圾信息恐怕也不能視而不見,在注意力資源有限的今天,是該還公眾清朗信息空間、將它們早日掃地出局了。在機器人“小冰”會作詩、遞歸神經網絡“本傑明”會寫科幻電影、Dreamwriter會寫稿的時下,如果“人”的文化創作不能被保護與敬畏、這種創作環境與秩序不能歸於公平正義,技術就成了消解文化之禍、而非增益文明之福。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傳統媒體正在經歷涅與變革,但傳統媒體時代社會對文字的態度與情懷,叫人總有些此情可待的追念。

  來源:東方網  作者:鄧海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