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幾次太空相撞事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2 12:23:17  


 
  人類,正自嘗苦果。 

  只能“防”無法“治”的無奈 

  地面上的環境污染,尚能找到有效辦法進行治理。而對於空間碎片,人們“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目前的三大招術是:減緩碎片的產生;跟蹤監測較大碎片從而讓航太器提前規避;提高航太器防護能力。 

  1993年美、俄、日、歐空局聯合發起成立“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國家航太局于1995年成為這個委員會的正式成員。 

  都亨介紹說,世界各國努力從源頭上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如今基本解決了火箭的剩餘燃料排放問題,廢棄火箭的爆炸事件越來越少。目前,大家正在研究如何讓失效衛星讓出有用軌道,例如可以預留燃料將其推向地面,加快其隕落過程等。“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還致力於制定各種標準,使航太器在設計、生產過程中就考慮到碎片因素。 

  “從理論上來說,只要防護層足夠厚,就能夠抵抗任何撞擊。”都亨說,“顯而易見,這在實際的航太活動中是不可實現的,人們只能在防護和重量上尋找一個最優值。”目前人類最大的載人航太器——國際空間站在防護上下足了功夫。科學家對撞擊風險進行了評估,區分出不同部位的不同風險,並分別進行防護設計。從目前國際空間站的運行情況來看,這些防護對於微小碎片是有效的。 

  在監測跟蹤方面,美國和歐洲考慮設立天基觀測點,希望能把對碎片監測的能力提升到1釐米左右,也就是對難於防護的碎片都能跟蹤。都亨說,我國未來的五年還只能主要解決“零的突破”的問題,爭取實現對10釐米以上碎片的自主跟蹤能力。 

  那些難於防護的碎片,只有唯一的一招——躲避。美國國家航太局的一份數據,記錄了1988年至1997年穿梭機50餘次飛行中,至少有5次因躲避碎片而改變飛行路線。 

  1999年10月26日,上天不到一年的國際空間站,進行了第一次躲避空間碎片的變軌飛行,發動機點火5秒鐘,消耗燃料30公斤,使兩者的距離從不到一公里增加到安全的140公里。從此平均每年要做4次這樣的機動,給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後勤供給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