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浙江新近發布的小學教育質量評估報告顯示,該省一項反映教育公平的指標——“抗逆學生”占比為30.4%,基本與國際水平持平。“抗逆學生”,指的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位於後1/4,卻能克服相對不利的成長環境,在學業成績上進入前1/4的學生,即學業優良的寒門學子。國際上通常用這些學生在同等家庭背景學生中的占比來觀察一個區域的教育公平狀況。
必須要肯定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為寒門學子接受平等教育所作出的努力。事實表明,只要給寒門學子公平的教育環境,他們是可以通過教育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及自己家庭處境的。
有輿論把這“寒門貴子”結合起來,認為公平的教育環境有利於“寒門出貴子”。國際上,確實會用不同家庭環境學生的成長情況來評價教育公平情況,然而,“寒門貴子論”會激勵部分“寒門學子”上進,也會讓難以成為“貴子”者覺得讀書無用而放棄學業。因此,要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求學環境、平等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要創造多元選擇機會,而不是“貴子”一條道。
傳統的“寒門貴子論”具有兩面性。對於學業成績能進入前1/4的學生來說(如果維持這一水平,未來升學有很大機會進入傳統意義上的一本院校),這些學生有望成為“貴子”,但是,對於其餘近七成沒有進入前1/4的學生呢?那些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可能滋生出“讀書無用論”選擇輟學,這種情況在發達地區的農村相對較少,但是,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卻比較多。切實降低農村地區學生輟學率,成為當前我國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之一。降低輟學率,與提高“抗逆比例”無關,而與讓所有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價值有關。
同時,不宜將學業成績等同於教育質量,並基於這樣的觀點統計“抗逆學生”的比例。比如,有的鄉村公辦學校,就只重視語數外等核心考試科目的教學,對其餘教育內容並不關注。從所謂主科的成績看,“寒門學子”表現可能也不錯,但他們有可能缺乏後勁。評價學生當然要用學業成績這一指標,但是,不應該把成績視為唯一的指標。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其中,社會對教育起點和教育結果關注比較多,但對教育過程公平關注不夠。比如,對於教育結果,就用分數指標或升學指標評價,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已經享有平等的教育過程。而教育過程對寒門學子的成長來說更為重要。包括學校教師不得歧視寒門弟學子,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多年前,一項針對隨遷子女的調查顯示,隨遷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求學的學業成績,平均高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從浙江此次調查看,“抗逆學生”在完全本籍子女公辦學校中分布也最密,比例達到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