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數學天才衝破框框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10:47:47


資優生明仔感嘆:“數學資優的孩子不僅數學要好,其他科都要花時間惡補,否則難以從DSE‘3322’的死框架中脫穎而出,目前的做法,香港怕難再出丘成桐。”
  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數學資優的孩子不僅數學要好,其他科都要花時間惡補,否則難以從DSE‘3322’的死框架中脫穎而出。”數學資優生明仔感嘆地說。有機構指出,現時教育局未有推行全面的資優普查,若私下報名測試,也要輪候數年,導致不少天才錯過了培養的黃金期。資優生長大後,又沒有專門的學校,以及與大學的銜接考試,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圖)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名作《傷仲永》,文章講述天才兒童得不到教育機會,長大後淪為平庸之輩,類似的悲劇故事,在今天的香港依然存在。專家指出,化“憂”為“優”,必須靠“貼身”的教育配套。
 
  作為數學資優生,明仔上年喜獲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取錄,但開心的背後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他感慨地說自己是少數能擺脫《傷仲永》悲劇的幸運兒。他的數學天賦能夠被發掘,都是明媽的功勞。
 
  明仔還在讀幼稚園時,偶然獲得一本小學數學課本,他竟一看入迷,更開始和小學生一樣在上面寫寫畫畫。
 
  讀幼園時已懂乘除
 
  明媽發現明仔的興趣後,向鄰居家借了全套小學數學課本,以至部分初中物理課本,供明仔學習。明仔看這些課本,就似普通孩子看漫畫一樣,讀到精彩處就會廢寢忘食,通宵達但書不離手。因此,當其他幼稚園的孩子連加減數都未能數得清時,明仔已懂得乘除法運算了。
 
  然而,當下家長大都忙於工作,加上學校班級人數眾多,老師難以充分了解及照顧每位學生,資優兒童往往未能被“挖掘”,潛能最終塵封,逐漸被淹沒了。
 
  明仔表示,由於數學較其他學科在成績上易分高下,個人天賦較易顯露,媽媽才可在未帶他做智商或其他資優多元評估之前,已獲學校發現其潛能,引薦他到資優教育學苑及科大資優班學習。這些資優課程雖對明仔有很大的幫助,可惜課程只持續數月,他又要重回學校,未能得到長期有效的培養。“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恆常的練習中才能進步,久久不碰題,一樣會生疏。”
 
  嘆收生只看DSE成績
 
  由於資優教育學苑和高校資優班並未“學校化”(設專門學校),以及未能銜接高校的專門考試,明仔直言只能視為普通興趣班或補習班。資優生要接上社會的軌,和其他學生一樣,仍然要通過中學文憑試(DSE)的考核,考取“資格”。明仔感嘆說:“數學資優孩子,數學容易考取高分,但要達到DSE‘3322’的死框架要求,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惡補其他科。”
 
  明仔有位師兄,14歲時就成為全球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銀獎得主,當時已有美國的大學向這位神童伸出橄欖枝;而同為銀獎得主的另一朋友,報考一所全港排名前三的大學卻未獲取錄,皆因大學收生要求寫明必須在DSE中該科獲指定分數。“難道在DSE那科拿5**的人,就厲害過全球數學競賽的得獎者?”
 
  “不是說DSE不好,只是學校在收生時,不應‘一刀切’地將DSE的結果凌駕於所有成就之上。”明仔說。他坦言,本港的教育制度和觀念都比較保守,若然不思改進,就難以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