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作為創造之美的視覺呈現,美術在中外交流對話中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共通性。近年來,中國美術以開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和多姿多彩的樣式,越發自信地走向世界,在國際藝術版圖上描摹濃墨重彩的東方色彩。
除藝術家以個人名義“走出去”,搭建平台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展示空間,易於形成規模陣勢和集群效應。最近在俄羅斯衛國戰爭中央博物館舉行的“藝術與和平——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展”,便是中國美術家的一次集體“出海”。40件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影像作品,用精妙的藝術語言向俄羅斯觀眾生動展現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和中國人民對和平、和諧生活的美好向往。
從認識、認可,到認同,世界目光逐漸聚焦中國美術。其間積累的經驗和啟示,值得進一步思考。
“走出去”,需選擇具有較強通用性語言的作品。考慮身處不同文化語境下各國觀眾的接受度,是海外傳播的前提。選擇各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便搭建起了有效傳播的視覺基礎。如秦兵馬俑、孔子、京劇、愛因斯坦、泰戈爾、特洛伊木馬、歌劇卡門等,皆是大眾接受度較高的形象,包含這些元素的作品,往往在海外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走出去”,作品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和包容度,不僅關乎中國,還要放眼世界;不止展現中國都市景觀、人物內心,也要囊括海外風貌,世界風情。美術家需努力挖掘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話題,如熱愛和平、關心環保等,用思想精深、內容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藝術之夢。
“走出去”,需加強對藝術品的介紹和解讀,增加延展性,推動文化藝術真正落地。藝術對話固然無需語言,但藝術品有感性與理性之分,且在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直觀與抽象不同層面的含義。加強對藝術品的解讀,介紹主題內容、風格流派,解析創作背景和思想觀念,有助於海外觀眾迅速且準確地理解作品內涵,進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中國美術漂洋出海引發強烈關注,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華審美風範。中外美術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共同理想之下,世界各國美術家勠力篤行,迸發出卓越的創造力,催生萬紫千紅的藝術光景。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