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人民網) |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歷史上有過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人口的流動並沒有使中國傳統文化失去光芒,而是經過交流與碰撞,迸發出多樣性的色彩。究其原因,在於遷移中以家為單位,將祖先來源與中原地區聯繫起來,把區域族群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正統性聯繫起來。這種文化創造,始於血緣的認同,更延伸為文化認同,從而深深地印刻在家庭(族)成員的心頭,具有精神意義上的方向感與歸屬感。圖為永泰莊寨建築群中的竹頭寨。賴澤樟攝
每一處看似平凡的鄉村遺產都是一群人的家、一個家族的根,因此從不會被遺忘。家可以小,但家文化的力量很強大。由一家到千萬家,再從一年到千百年,綿延不息的家文化,成為了中國鄉村遺產重要的守護者……
永泰莊寨歷史
演變過程具有普遍性
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福建永泰縣中埔村的林孟美為自己的家族建造了一座“逢源宅”。這座宅院的正面為木結構,其餘三面為夯土墻。但是,墻體較為單薄,這在當時匪寇橫行的環境下,不足以保證家人的安全。於是,林孟美的兒子林程德又在外圈續建了厚重的壘石夯土墻,並增設了跑馬道、鬥型窗、射擊口等。因其新建的外圈墻體呈現八卦形,這座建築又被稱為“八卦寨”。這正是2019年以“永泰莊寨建築群”的名義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5座莊寨之一——中埔寨的由來。
永泰莊寨的出現,與歷史上的移民遷徙有關。明清以降,永泰地區社會動蕩加劇,匪患橫行。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各個家族或新建防禦性較強的民居,或在原有民居外圍加築高大的壘石夯土墻,增強防禦功能。兼具日常居住與防禦特征的地域性民居——永泰莊寨建築逐漸普及。莊寨的建築面積可達到數千平方米,高峰時期可以容納三四百名族人居住。至今,在一些八九十歲老人的回憶裡,依稀還能說出孩童時期在莊寨中躲避土匪的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