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兒童劇和戲劇教育從方框走向圓圈
http://www.CRNTT.com   2021-01-15 20:00:53


 
  《山海經》的製作人李浩天致力於兒童劇場的探索,他在京滬兩地以不同學校的孩子班底,創作了《山海經》《鐘馗》《鏡花緣》《紅孩兒》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成年教師們不是讓小學生用課本劇的方式“搬演”原文本,而是讓孩子用他們的經驗去接近和理解經典文本的世界,鼓勵他們在古老的時空中表達個體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作品真正傳遞的是關於戲劇教育和實踐的方法論,而非追求單一的演出結果。李浩天認為,戲劇教育和教育戲劇的概念區分並不重要,重點是關心孩子的成長。無論是討論戲劇文本、鍛煉孩子的語言與肢體、最終完成一台演出,還是不以演出為目的的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兩者都會給孩子帶來成長中最珍貴的自由和愉悅。

  最好的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礎進入

  劇作家李嬰寧認為,要讓大範圍的人群就“戲劇教育如何立德樹人”達成共識,現有的教育觀念和戲劇觀念都面臨提升和挑戰。把舞台交給孩子、讓孩子做舞台上的主人翁,這是重要的一步,但如果僅強調演出的結果和效果,這仍是片面的。“孩子排練的過程是不可見的,大家最後看到什麼?一個完成式的、鏡框舞台裡的展示。這不夠。”

  李嬰寧和李浩天在不同的場合、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當戲劇的一切因素參與到教育中,它注重的是過程,孩子主動介入戲劇活動的過程比最終舞台上的成果更重要。李嬰寧在一次題為《實驗戲劇背景下的教育戲劇》的演講中提到,當戲劇和教育並置時,重要的是“參與者不是演給別人看,在場的每個人都在裡面活動,沒有演員觀眾之分,每個人都在獲得體驗和成長”。在她看來,最好的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礎進入,“在一個盡責的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回到遠古時期沒有舞台的前戲劇狀態,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驗,戲劇離開鏡框,舞台和觀眾席不再分割,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圈——這是戲劇進入教育所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事實上,《山海經》的實踐是故事劇場的方式,即故事的敘述和現場表演是同時進展的。除了這種方式,“孩子演戲”有更多靈活和多樣化的方式等待開拓。例如李嬰寧提到,校園文獻劇是能激發孩子的創作能力,在校園舞台上呈現真實記錄生活、人物和事件的現場演出,這對孩子思辨能力的養成很有裨益。還有論壇劇場,鼓勵孩子們以演劇的形式展開對社會議題的探討,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 “戲劇能否改變我們的世界”。“當所有的戲劇元素進入到教育中,孩子學習技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怎樣嘗試親自去做。”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