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史學大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曾言:“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陝西皮影又分為東、西兩路,其中,東路皮影主要分布於渭南的華州區(原華縣)、大荔縣一帶。華縣皮影戲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精湛的雕刻技藝、獨特的造型語言、巧妙的呈現方式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讓人們在欣賞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推皮運刀 雕刻善惡忠奸
“推皮運刀”亦稱“推皮走刀”,是華州皮影最具代表性和最基本的雕刻手法。皮影原料以秦川牛皮為首選,經過8個步驟、20多道工序,匠人才能做成精致複雜的皮影。鏤刻,是最考驗皮影雕刻手藝的環節。推皮運刀講究右手持刀,扎入牛皮後,刀尖不動,左手推皮,運轉而刻。左手五指與手腕的運轉要合勁一處,一氣呵成,不能間歇停頓,作品方能整體光滑,不留刀茬。以人控刀,而非人受制於刀,是皮影雕刻的極高境界。匠人在數千次的推皮運刀中,雕刻完成所有部件,然後再根據其造型特點進行敷彩,使之呈現出絢爛各異的色彩效果,最後穿針綴線,一副皮影才最終成型。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這是影人造型的基本特徵。多數皮影人物作品為側面單目,個別書童、醜旦為半側面雙目,整體造型玲瓏誇張、變化精妙。針對部分皮影角色的塑造,老藝人們更有著一套傳承久遠的口訣:柳葉彎眉細長眼,櫻桃小口一點點(正旦);劉海上翹細彎眉,臉貼黃花鼻尖細(花旦);雙眉細彎低鼻梁,面帶皺紋帽低垂(老旦);臉貼黃花頭插翎,杏眼圓睜顯怒容(武旦);雙眉顰蹙嘴大張,鼻眼歪斜下巴紅,頭插牛角顯蠻橫(妖旦)。
這些影人的工藝之精,充分體現在造型統一、互生互補的頭楂與身段上。頭楂即影人的頭部,由臉部和頭飾兩部分組成,通常臉部造型生動誇張,頭飾精美華麗。其中,頭飾又分為發飾和帽飾,且因人物而異,是最能彰顯影人性格特徵的部分。帽飾有冠、帽、盔、巾等,用以區分人物的身份或官階。身段俗稱“樁子”,即影人的身子,由胸部、臀部、雙腿、雙臂和手這五大部分共十個部件組成,各關節之間以皮線相連。人物服飾同樣因角色而定。身段造型通常以“七分身子半側面”為主,以便對服飾帶結、紐扣以及胸花和佩帶的各種器物、刀劍等進行完整表現和刻畫,傳達出人物的身份特徵和內心世界,從而使得影人更具層次感、戲劇性和視覺衝擊力,在皮影戲表演時更加生動,引人入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