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河東流》詮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http://www.CRNTT.com   2024-11-13 15:04:59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近日,甘肅省隴劇院創排的隴劇《大河東流》在京演出。該劇以抗戰歷史、黃河文化為背景,再現蘭州人民用羊皮筏子運送抗戰物資的歷史場景,深情演繹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和家國情懷。該劇還在甘肅高校巡演,成為大學生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生動載體。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起源於甘肅環縣一帶的皮影戲,是在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結合道情皮影演唱方式等戲曲元素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甘肅省獨有的戲曲劇種,被譽為“隴上奇葩”。1959年,《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台藝術規模,隴劇也由此得以正式命名並成為甘肅地方戲曲代表劇種。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隴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被稱為“隴劇三部曲”的《官鵝情歌》《苦樂村官》《西狹長歌》相繼問世並晉京演出,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鬱的地方特色,在全國範圍內受到關注。

  《大河東流》是甘肅省隴劇院推出的“黃河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這部劇在保留隴劇傳統風格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特別是在音樂創作方面,對隴劇的傳承發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大河東流》音樂豐富多彩。在唱腔上,一唱眾幫、隴韵濃厚的“嘛簧”是隴劇最具特色的標識之一,該劇以傳統“嘛簧”為創作唱腔的基礎,編創出了多聲部“嘛簧”新唱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演出現場,由40多人組成的幫唱隊分聲部演唱“嘛簧”,在增加劇目音樂厚度的同時,提高了人物情感表達層次、增強了作品表現力,使故事情感的傳播、共鳴得到強化。在音樂結構上,該劇以傳統隴劇基本板式結構為骨架,如貫穿全劇的“彈板”“飛板”“散板”等,還巧妙結合其他優秀成熟劇種中的板式結構,如借鑒京劇現代戲的“上板”“搖板”等板式結構。多樣的板式隨著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情緒的推進而不斷變化,與唱腔和伴奏銜接得當。表演程式上,演員在演唱過程中以隴東秧歌和地游子等表演形式為身段基礎和表演手法,又融入環縣道情皮影戲元素,以精湛的演技和優美的唱腔將劇中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甘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隴劇《大河東流》是對甘肅紅色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據史料記載,在整個抗戰時期,地處戰略大後方的甘肅遭日軍空襲轟炸共71次,炸死炸傷平民1426人,炸毀房屋2.4萬餘間。金城蘭州黃河邊上的筏客子們,用原始簡陋的羊皮筏子和自己的血肉之軀,向抗戰前線輸送了無以計數的戰略物資,寫就了一段“羊皮筏子賽軍艦”的不朽傳奇。該劇主創團隊深入挖掘蘭州抗戰歷史資料,將目光聚焦在黃河邊上的蘭州筏客子這一群體,通過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的愛恨情仇,以小見大地展現出蘭州大後方群眾的家國情懷,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