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恐怖分子為何又盯上英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4 13:59:27  


這張2007年6月30日拍攝的電視畫面顯示的是一輛燃燒著的汽車在行駛中撞向英國北部格拉斯哥機場大樓。
  自從美國在伊拉克的“反恐戰爭”開打後,英國人的日子就沒安穩過。2005年7月7日,倫敦市公交系統遭受連環恐怖襲擊,造成52名無辜者死亡,700多人受傷。時隔兩年,英國的格拉斯哥機場大樓又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儘管噴著火焰的汽車沒有在機場大樓造成爆炸,此前街頭發現的汽車炸彈也未造成任何傷亡,但英國已處於“嚴重而持續的恐怖主義威脅”中。 

  英恐怖襲擊事件進展?八名嫌疑人被捕 

  編輯:恐怖襲擊案發生後,英國警方全力追捕恐怖分子嫌犯,目前有什麼新的進展? 

  王如君(人民日報駐英國記者):英國警方透露,發生在倫敦的汽車炸彈襲擊未遂事件和格拉斯哥機場的襲擊事件有牽連,各種跡象反映出“基地”組織的“明顯特徵”。7月2日英國警方拘捕了第八名與恐怖襲擊未遂案有關的嫌犯。在已經抓到的8名嫌犯中已經確定包括3名醫生,其中一位名叫穆罕默德•阿沙,是英國皇家什魯斯伯裏醫院的醫生,今年26歲,巴勒斯坦人。

  最新消息說,一名涉嫌參與策劃英國格拉斯哥機場襲擊事件以及倫敦市中心汽車炸彈襲擊陰謀的男子,3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國際機場被逮捕,這表明,對恐怖襲擊事件的調查已擴展到英國本土以外。 

  編輯:據悉,英國國家安全警戒級別已提到最高等級的“危急”。英國政府和警方採取了哪些新的防範措施,以防止新的恐怖事件發生? 

  王如君:英國警方加大了“實質性行動”,至少對19處場所進行了搜查。目前布朗政府採取的措施受到了在野的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的支持。有消息說,布朗政府正與在野各黨商討加大反恐執法許可權,諸如將現行的拘留28天延長至90天等。另外,各地的警戒力度也明顯提高。尤其是在倫敦和格拉斯哥,機場、火車站以及地鐵重要交換站等都加強了防範措施。英國警方開始執行“明顯威懾”措施:武裝員警加強了在敏感地帶的巡邏,員警有權攔截車輛和對行人進行搜查。倫敦一些政府辦公大樓和交通樞紐加設了水泥隔離墩。正在倫敦舉行的溫布頓網球賽成了重點保護對象,通向場館的門口設置了隔離墩,警方鼓勵觀眾乘坐公車前往賽場,進入賽場要接受全面徹底的安全檢查。 

  李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遭遇連環恐怖爆炸襲擊後,英國政府在不惜財力物力加強防範的同時,還重新修訂《反恐怖主義法》,並痛下“殺手”,趕走散佈激進言論的外來傳教士,關閉具有極端主義色彩的宗教場所。在英國大量增加公共場所監視器,情報安全與員警部門“緊逼盯人”的情況下,反恐終於取得較大斬獲。

  2006年8月10日,英國破獲驚天恐怖大陰謀:恐怖分子試圖用液體炸彈炸毀10架以上、從英國本土飛往美國的班機。陰謀一旦得逞,人員傷亡和影響將超過“9•11”事件。這一次隨著調查的深入,英國政府有可能進一步採取更為嚴厲的防範措施。

  有報導說,英國軍情五處與警方正在加班加點搜尋掌握的資料庫,看倫敦和格拉斯哥的事件是否與他們一直跟蹤的目標有關聯。還有訊息源說:“有一批人有能力、有動機在英國採取行動。根據我們的判斷,很可能還要進行襲擊。” 

  編輯:眾所周知,英國和歐洲並不是以“基地”組織為核心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頭號敵人,但近兩年來,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為什麼一再成為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目標,而且程度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李偉:“9•11”事件後,美國幾乎傾其國力加強反恐:立法強化情報安全部門職能,成立國土安全部與國家情報局協調反恐,加大反恐科技投入,等等。此外,為了把恐怖主義拒之門外,確保本土安全,美國還推出一系列的國際“遊戲新規則”:如核不擴散安全倡議、集裝箱協定、反恐貿易夥伴計劃等。相比較而言,歐洲國家雖也在不斷加強反恐措施,但力度比不上美國。而恐怖分子也善於尋找其戰略目標的薄弱環節,英國當然也是首當其衝。 

  其次,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外來移民與當地社會的融合程度遠高於歐洲單一民族國家。由於歷史原因,歐洲不同國家外來移民各有不同。一方面,英國作為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外來移民主要來自前殖民地,特別是南亞地區。南亞及其附近地區,現在仍是“基地”組織頭號與二號人物本•拉登、紮瓦希裏及其追隨者的藏身地,恐怖意識形態的影響仍存。

  另一方面,“9•11”前,英國曾被國際社會稱為是恐怖分子的“天堂”。因為有很多恐怖分子在其他國家難以生存時,就跑到英國。英國則以“人權、自由”為由,認為這些人沒有觸犯英國法律,不僅拒絕向其他國家引渡,而且容許他們進行宣傳、募資等活動。“9•11”後,英國雖改變這一做法,但已積重難返。因此,恐怖主義意識形態向英國的滲透更有市場。 

  編輯:英國剛剛完成了新舊政府的交替。有跡象表明,布朗政府已經有意改變佈雷爾的外交政策。在這樣的情形下,恐怖分子策劃發動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被輿論稱為是“送給英國新政府的禮物”。對此,應該做何理解? 

  李偉:雖然布什的“鐵哥們”佈雷爾已經下臺,但英國仍然是美國最“鐵”的盟友。無論布朗如何調整英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伊拉克的政策,英國絕不會屈從恐怖主義的威脅。因此,英國作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中的“老二”,仍將是“基地”等國際恐怖勢力的重點打擊目標。可以看到,英國倫敦“7•7”連環爆炸事件,是“打在英國人身上,痛在美國人心上”;“8•10”恐怖圖謀更是將英國與美國緊密地連在一起,可以說是“密謀在英國,目標在美國”;此次恐怖襲擊,美國人也不得不與英國人一起再度緊張。因此,恐怖分子一再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最終目的仍是指向美國。 

  編輯:英國人驚魂未定,葉門又傳來爆炸聲,包括6名西班牙遊客在內的8人在汽車炸彈爆炸中喪生。“9•11”後,國際社會的反恐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但爆炸聲卻是此起彼伏,現實是“越反越恐”。這背後的深刻原因是什麼? 

  李偉:美國繞開聯合國攻打伊拉克,這種“以武反恐”的負面影響日益突顯,正不斷為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蔓延提供肥沃的土壤。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明顯後果是,西方國家不僅成為世界各地“恐怖分子”、“極端分子”的襲擊目標,西方國家本土也在催生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恐怖分子”。 

  縱觀美國等西方國家目前的反恐,大多仍停留在治標層面上。當這些國家嚴控邊境海關,防範外來恐怖分子時,本土化恐怖分子不斷湧現;當這些國家提高偵測技術,防範可塑炸藥、液體炸藥時,日常使用的易燃、易爆物品則成為恐怖分子的武器;恐怖分子的手法不斷翻新,看起來也越來越“普通化”,令人防不勝防。 

  究其原因,如果反恐治標不治本,或僅從本國全球戰略利益出發,通過打伊那樣“治本”,那麼,國際社會仍看不到樂觀的前景。在頻遭恐怖威脅的情況下,美國人也不得不警告自己,美國再次遭受重大恐怖襲擊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