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印度時報》14日發表評論文章《印度尚不能與中國討價還價》。據中國網引述報道,文章說,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邀請,印度總理辛格於13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這也將是辛格總理首次正式訪華。外界對辛格總理訪華普遍寄予厚望,認為將給中印雙邊關系發展注入新動力。但是該文章指出,印度在這一情勢之下尤其需要保持清醒,應該切實意識到,印度現在還不具備與中國講價錢的籌碼。
世界兩大文明一年一度的高層對話再次屆臨,印度象對話中國龍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文章說,就在辛格總理踏上中方歡迎的紅地毯,檢閱三軍儀仗隊之際,部分國際國內專家和顧問卻只是盯著印度某些整體經濟統計數據的表象,竭盡吹捧之能事,慫恿印度抓住此次機遇,盡最大可能與中國“討價還價”,以便最大限度自中方獲取利益。文章指出,這些觀點也使“印中親如兄弟”的友好關系蒙上了塵埃。
印度專家和顧問們“建議”辛格總理,盡可能與中國簽署更多大訂單,促中國進一步對印度開放市場,進而擴大對華出口。他們表示,印度應該“用實力與中國講價錢”。文章表示,或許這一切聽起來的確讓全體印度人民歡欣鼓舞,但是這些喧囂的表象讓大家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只有實力對等的雙方才具備討價還價進而達成協議的前提條件。
文章進一步分析說,事實上,只要簡單看一眼兩個經濟體的一些基本數據統計,就會發現中印之間目前並不具備這一談判前提。根據《印度時報》獲得的最新可比數據,中國2005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33萬億美元(已經根據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進行了相應校準),是印度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還要多。印度2005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34萬億美元。中國擁有13億人口,而印度擁有11.2億人口。中國當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091美元,也遠遠高於印度的2126美元。
2006年,印度出口總額為1264億美元。而中國同年出口總額高達9690億美元,僅次於德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三,是歐盟與日本最大進口來源國,同時也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中國當年實現出超1780億美元,而印度則截然相反,入超逾600億美元。持續貿易盈余也幫助中國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外匯儲備當前累計高達1.6萬億美元,是印度的將近6倍。印度累計外匯儲備僅276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