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 歐洲金融穩定機制首筆71.6億美元貸款本周到賬,標誌著歐盟對希臘的第三輪救助正式展開。在歐盟內部,對希臘實行新一輪救助是個艱難的決定。德國主張強硬、法國主張妥協,希臘問題讓德法這個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走向分化。
始於2010年的希臘債務危機已讓歐洲不堪其擾,救助希臘的問題在歐盟內部爭吵了5年。這期間,歐盟對希臘實行了兩輪共計2000多億歐元的救助,但這非但沒能帶來復甦,相反希臘經濟又萎縮了25%,債務也增長了50%。此背景下,“希臘還能否繼續留在歐元區”成為歐洲領導人爭論的焦點。
這次,德國明確主張對希臘採取強硬措施。在7月中旬的歐盟首腦會議前,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甚至對希臘下達最後通牒:“要麼放棄對財政緊縮方案的抗拒態度,要麼就退出歐元區至少5年。”而歐盟陣營另一邊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則力挺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呼籲“停止羞辱希臘”,實行第三輪援助。
德國是希臘最主要的國際債權人之一,經歷過兩輪失敗的救助行動,給病入膏肓的希臘繼續提供資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國十分不受歡迎。因此,德國堅決要求希臘實行嚴厲改革,總理默克爾反覆強調:財政緊縮是應對歐債危機唯一正確之道,除此之外別無良方。
對於希臘的債權國來說,它們的選民顯然無法接受他們的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無休止地救助另一國,更何況這個國家又不肯接受財政緊縮的救助條件。這就不難理解,德國為何在這次希臘救助協議談判中比以往更為強硬。
在本輪希臘救助談判中,德國還要求希臘將價值500億歐元的資產交付一家信托基金,由其出售資產並償付債務。否則希臘就將脫離歐元區,以調整其債務結構。德國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嚴厲改革要求,顯示出其在進一步救助希臘問題上的不情願,也讓希臘與國際債權人之間的爭端難以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