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薛力:文明競爭、國際格局與中國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2-04-24 00:15:54


主講人薛力。(來源:線上會議視頻截圖)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實習記者 王熙)4月22日上午,由北京語言大學國別與區域研究院主辦的“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輯第五講以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與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薛力從文明競爭的角度分析了當代國際政治大格局特征,解讀了當今國際格局與文明競爭的關係,並基於此給出了關於中國該如何應對的幾點建議。

  薛力認為,“目前整個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種文明競爭的長周期,並可能要延續相當長的時間,本世紀都將屬於文明競爭的時代”。

  為何會做出此種判斷?薛力分析,首先,在研究國際政治問題領域,有一個普遍認識就是“在核武器的時代,世界大戰是不可能發生”,核武器所形成的一種恐怖均衡阻止了大國之間進行全面的戰爭;其次,相對於二戰結束時的鼎盛時期,美國在GDP、鋼鐵產量、黃金儲備等方面呈現出一種緩慢地衰落的狀態,同時西方沒有“接班國”,導致西方不再主導世界;再次,從華盛頓時代開始的美國全球戰略收縮、冷戰後的伊斯蘭復興運動與政治伊斯蘭、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復興到日本、韓國、波蘭等國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強化,都體現出“每一種文明都在內卷”,造成了文明內卷的普遍性;最後,文明間的衝突並不是主流,合作與競爭才是主流,同時合作無法壓倒競爭。

  那麼在這樣一個文明競爭的時代,不同文明間如何競爭?薛力認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對於現代人類或者國家來說,資源因素已經相對變得沒那麼重要,而人腦、教育的因素才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人口是關鍵因素,有了人口才能享受人口紅利、進行教育,繼而能夠參與數字經濟時代的一種競爭。基於此,薛力依據人口數量將世界分為三個方陣:第一方陣為人口在10億以上的幾個文明,即新教-天主教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教文明和遜尼派文明;第二方陣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東正教文明、以日本為代表的大和文明、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文明、以巴西為代表的天主教-非洲-印第安混合文明、以尼日利亞為代表的基督教-伊斯蘭教-非洲原始宗教混合文明和儒家-基督教混合文明,這些文明的人口數量在0.8-5億之間;剩下的其他文明,如馬來文明等,都歸為第三方陣。薛力認為,在文明競爭時代,這三個方陣可能會互相既合作又競爭,構成文明競爭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

  關於中國在文明競爭時代該如何應對,薛力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從與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比來看,中國應處於防守位置,而不是要領導一批文明去構建一種新的世界體系來替代美國的全球角色地位;其次,以中國為代表的中華文明在整體上是一種區域文明,很難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力。跨文明擴張的時代已然過去,我們不應將自己的一套思想強加於他國以試圖統治,而是該用不斷的影響來讓中華文明成為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文明;最後,我們要基於中華文明傳統,對它進行一種現代性的改造,並用於構建一種新的理智秩序,以理為主,以法為輔,這種世界秩序既要體現我們的特色,同時要與現代的世界兼容。如果中國能夠成功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那麼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將會有一個長遠的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