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據參考消息報道,英國“中東之眼”新聞網7月18日發表題為《為什麼美國和中國會發生衝突?》的文章,作者是意大利前外交官馬爾科·卡爾內洛斯。文章稱,美國對華戰略文件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綫:美國認為崛起的中國是對其全球領導地位不可接受的威脅。華盛頓只會追求霸權主義,而不會考慮真正的多邊主義。全文摘編如下:
在烏克蘭戰爭仍在繼續以及美俄關系不斷惡化之際,美國與中國的關系也在發生巨變。隨著不同政策的出現,華盛頓幾十年來就與北京接觸達成的兩黨共識如今受到攻擊。
隨著特朗普入主白宮,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位新總統在競選時聲稱,美國的政策是失敗的,中國正在占美國的便宜。他的第一個說法是正確的;第二個是錯誤的。
美國新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最初是由博明草擬的一份現已解密的文件概述的。博明後來成為特朗普的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及其在中國問題上的核心人物。這份文件是“保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主導地位,促進自由經濟秩序,同時防止中國建立新的、非自由的勢力範圍”的藍本。
它基於一系列假設,即“美國的安全和繁榮依賴於自由進出印太地區,該地區仍將是美國、地區和全球增長的引擎”,以及“由於我們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目標不同,美中戰略競爭將持續下去。中國將繞過國際規則和規範來獲得優勢”。
這份文件的基本假設是沒有根據的,其政策建議會讓美國和中國走向衝突。
首先,認為中國故意占美國便宜的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即貿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政策造成的。
當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無休止戰爭讓自己精疲力竭,并且它的經濟因非生產性投機政策而過度融資之際,中國正在大量投資於研發和教育,進而迅速縮小技術差距。在5G和太陽能發電等某些領域,中國獲得了明顯優勢。
幾十年來,美國公司將整個工業供應鏈外包給中國,以便從後者較低的生產成本和提高利潤的能力中獲益。這些利潤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再投資以維持或提高美國的競爭力。
特朗普政府2017年初批准的大規模企業減稅凸顯了美國商業模式適得其反的本質。只有一小部分收益被用於投資和就業機會;大部分被用於股東股息和股票回購,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金融泡沫。
此外,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即它的目標是輸出其政治模式和主導21世紀的經濟。縱觀中國歷史,它屢遭侵略。
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博明再次證實了美國政策的幼稚。他重申,華盛頓相信,“通過接觸,我們可以改變中國,并讓中國相信我們不是威脅”。他似乎從未意識到,被北京視為其主要威脅的正是美國改變中國的野心。
特朗普政府聲稱對中國的真實意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它更強硬的政策并沒有更好地服務於美國的利益。自2019年8月美國對範圍廣泛的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經達到3500億美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關稅也助長了美國國內通脹飈升;拜登政府眼下正考慮取消這些關稅。
博明的文章和隨後所有美國對華戰略文件都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綫:美國認為崛起的中國是對其全球領導地位不可接受的威脅。只有一個霸權存在的空間,而真正的多邊主義——如北京所倡導的——是華盛頓不會考慮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