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十一期間的有個下基層活動,最近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記者們走在街頭閭巷,逢人便問“你幸福嗎?”被問之人,我看大都是頗感愕然。本來幸不幸福是個人的事兒,倘若有人追著你問,“你幸福嗎?”你多半會懷疑他有所企圖。央視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活動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記者們走街串巷,採訪普羅大眾的切身感受,不能說沒有誠意,也算是央視的接地氣之作。一直以來,央視都略顯與老百姓有些疏離,現在走到基層,與普通老百姓多接觸,也算是接了地氣了。但矯枉未必不過正,央視的採訪主題定位為“你幸福嗎?”在我看來,多少與老百姓實際還是有點脫節。
本來幸福多是個人感受,與實際情況可以出入很大,一個人可以很窮但並不妨礙到他的幸福感,陶淵明窮的借米,也絲毫不妨礙他 “悠然見南山。”錢鐘書先生就說過,“一切幸福的享受都屬於精神”,幸福本身是不可以量化的,也沒有可考量的標準。因而單純地問別人幸不幸福,也就沒有多少的意義,也不可能對決策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參考價值。況且幸不幸福只是系於一時的感覺,沒有一個人永遠幸福,也沒有一個人永遠不幸福。假若和相愛的人結婚是幸福的話,那麼很可能結婚後又會有許多婆婆媽媽的事兒導致幸福感的缺失。孟老夫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中一樂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當然可算是幸福,但父母終究會離我們而去,兄弟也可能會出現不可測的事故,那麼到那時還幸不幸福呢?所以說,幸福就只是一時的感覺,今天高興了,可以感覺很幸福,明天不高興了,幸福感也可能頓失。今天幸福並不代表明天不罵娘,今天苦惱並不代表明天不樂呵,“福兮禍兮”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因而單純地問一個人幸不幸福其實沒有多大的意思。
但幸福雖說不可量化,也不妨“各言其志”,說說總無妨,臨末還可以帶上一句“吾與點也!”問題是孔子所謂的“吾與點也”,贊成曾點的“咏而歸”的理想是建立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上的,不然孔子也不會明知不可而為之,即使把自己弄得“累累若喪家之犬”,但依然毅然決然想要去影響現實的政治,追求他自己的道。“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孔子所追求的道是現實的正道,絕不是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那裡自得其樂。所以,不正視小老百姓們的現實的生存境遇,不正視現今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不去強調對現實的“憂患意識”,僅僅是一句,“你幸福嗎?”多少有點犬儒主義。
魯迅先生評價一個以“談夢”為主題的話題時說,“想必以為言論不自由,不如來說夢”,央視的這一舉動頗與此有點相似。倘若不去關注現實,不去正視老百姓本身的疾苦,僅僅是一個“你幸福嗎?”多少欠點份量,多少有點避重就輕。(時間:10月10日 來源:荊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