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驚魂電梯事故何時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29 10:58:34


  盡管“電梯驚魂”現象曾屢遭曝光,可這仍難消減荊州電梯“吃人”事件的輿情衝擊力,及其帶給公衆的錐心痛感:7月26日上午,荊州某商場內,30歲的年輕媽媽向某牽著3歲兒子搭乘扶梯,就在她踏上電梯頂部接近樓層的踏板時,踏板瞬間裂開,她跌入空洞中,在危險關頭她將兒子托舉出了險境,自己卻迅速被電梯吞沒。

  臨危之際仍不忘托舉幼兒,這幾乎發之本能的護犢動作,讓很多人為之動容。而在難言母愛的映襯下,當事母親的遭遇更顯悲愴: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幾秒鐘內、在熙攘的公共場所,說沒就沒了,生與死的夾縫中來不及片刻轉圜,這最是讓人難以接受。在視頻還原下,其前後過程仿佛一部驚悚默片。即便隔著屏幕,很多人仍無法抑制內心的震駭。

  痛切之下,不少人就此發問:為什麼這場不幸會遽然而至?首先,為何向某在被卷入電梯後,電梯還能繼續運行?要知道,按照行業要求,在扶梯兩端與樓層接觸的位置,踏板下方設有特殊觸發裝置,一旦有人掉進去,電梯會迅速停止運行。這種安全裝置及時響應系統為何失靈?其次,該扶梯頂層外站有兩位工作人員,他們為何未按下緊急停止按鈕?

  27日晚,湖北省荊州市安委會辦公室主任、安監局局長、事故調查組組長陳觀鑫透露,事故5分鐘前,該商場工作人員發現蓋板有鬆動翹起現象,但并未采取停梯檢修等應急措施。初步認定,事故屬安全生產責任事故。那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電梯檢修過後應有質量驗收制度去哪了?它為何沒能“托舉”起乘客的安全?……希望隨著事故原因調查的展開,這些疑問迎刃而解,相關問責、善後也循序鋪開。

  近年來,各地電梯事故屢被爆出,數據顯示,全國電梯已超過300萬台,自2005年起,我國平均每年發生40多起電梯事故,我們已進入電梯事故高危風險期。就在昨日,廣西梧州又發生1歲幼童被卷入扶梯事故。“電梯驚魂”頻發,也啓人深思:作為運輸領域應用漸廣的特種設備,電梯已深度嵌入公衆日常生活中,小疏忽導致重後果的幾率也在增加,在此情景下,如何彌合“一出事傷亡慘重”與“禍患積於忽微”的裂縫?

  這其中,電梯安保方面的紕漏堪稱要害。應看到,電梯安全保障鏈條有四個環節——生產、安裝、維保、監督,我國目前多數電梯事故問題都出在維保上。此前有統計結果稱,80%電梯故障均與維保有關。

  相較之下,歐美國家的有些做法可資借鑒:如將電梯維保工作納入電梯制造單位售後服務範疇,像美國原廠維保率高達80%(我國僅有20%);給電梯的每個部件“上戶口”,將電梯生產、安裝、維保的日期、地點、經手人等都記錄在特種設備大數據中,并將維保數據等向業主公開——目前上海試點的“智慧電梯”,也在這麼做。它還給電梯裝上物聯網監測模塊,讓電梯“健康狀態”能得到遠程監控,如有故障或者故障征兆,即可快速在信息中心顯示,并實時推送到維保人員的終端。這些無疑值得推廣。

  電梯“吃人”頻現,維保不能成為“雲黑洞”,這其實也連接著責任分量。本質上,吞噬生命的就是責任空子。也只有盡早填補漏洞,從技術標准到細節踐行上拱衛電梯安全,那些“血的代價”才不會是白白付出。(來源: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