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多少次改名才能通往一流大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23 22:57:59


  在存續了半年多之後,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的“四川醫科大學”的校名再次更改,新校名為“西南醫科大學”。資料顯示,“四川醫科大學”前身為瀘州醫學院。2015年6月1日,教育部發文,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但這個決定曾遭到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友的抗議。校友們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容易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前身(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相混淆。

  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的爭議之後,不是更名行動的應聲而停,而是更改為新的名稱,這無疑是一條非同尋常的新聞。我不知道怎樣來描述此種舉動所帶來的衝擊感。在網絡新聞後的跟帖中,打動我的是這樣一則留言:“許多年後,當年那些瀘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還能找得到自己的母校嗎?”倘若說,看似高歌猛進的大學改名,最終結果甚至會是自身曾經的畢業生的不認同,那麼真的很難說,如此更名具有現實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公開的反對,依舊無法阻止新的大學名稱的出現,這只能表明某種大學更名決心的堅定,或者說是大學更名現狀之亂。公開的資料顯示,教育部發布通告稱,2015年至少18所高校申請改名,大多從學院更名為大學。而相關數據顯示,過去5年有257所高校更名。如此多的大學更名,其中有多少是因為辦學規模的擴大與辦學方向的轉型,進而導致院校名稱的必須更改?又有多少,如同瀘州醫學院一般,是窮盡力量,只為將一所地市級院校,從名稱上改得“高大上”?

  不必去批評所有的高校更名舉動,但應該看到部分高校執著改名的功利化取向。關於這一點,專家們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部分高校之所以熱衷於更名的游戲,甚至樂此不疲,不達目的不罷休,緣由不過是兩點。一則是,於當下的大學行政化管理體系中,大學名稱的“升級”與變化,很可能意味著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甚至連高校領導的行政級別也將遞增;二則是,看起來響亮的高校名稱,更有利於高校的招生與宣傳。它們共同構成高校執著更名的動力。

  如同新聞中瀘州醫學院的一名員工所說,瀘州醫學院發展不易,需要關注。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來關注地方院校的發展?具體到一個大學,又需要經過多少次改名,才能成為一流大學?單獨的高校更名舉動,如果不輔之以高校辦學質量的同步提升,那麼附加於更名行動之上的諸多期待,可能都難以兌現。畢竟說到底,一所大學真正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辦學質量的廣泛認可,只能來自於學生、家長與社會的長期點滴認知,而非其他因素。

  應該承認,類似瀘州醫學院般不改名誓不罷休的作為,仍然只是相對極端的大學更名事例。同樣不應當被否定的是,瀘州醫學院其實只是一個縮影。在其身後,還有著許多對大學更名熱衷於其中者,以及對更名紅利抱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者。瀘州醫學院的再度更名,我們當體察到此種舉動的膚淺與不可接受。批判大學更名潮時,我們到底在批判什麼?被渴望與期待的,不過是穩健與有內涵的大學發展之路。而這一切,只能靠大學體悟來獲得,靠教育改革來助推。(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王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