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吃出來的物種“滅絕”是一種恥辱
http://www.CRNTT.com   2017-12-10 21:09:58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概率非常高。紅色名錄寫明了評級提升的理由: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象,并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

  在2004年之前,黃胸鵐還被列為“無危”,至今只有短短的13年,黃胸鵐經歷了從“近危”“易危”“瀕危”,如今到“極危”的程度,速度之快令人驚詫。上一次引起大衆關注的物種滅絕事件,則是穿山甲。在“穿山甲公子”一事引發輿情之際,公衆才發現國內穿山甲已經沒了,現在連東南亞、非洲的穿山甲都進入瀕危行列,究其原因,跟“禾花雀”的命運一樣,都是被國人吃滅絕的。

  就在同日,青島電視台報道了市民組團挖“海知了”的事情,而據網友和專家所言,所謂的“海知了”是一種叫做“解放眉足蟹”的生物,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青島地域性滅絕,現在剛恢複四年,它們對於沙灘有很好的維護作用。市民擔憂,如此濫挖濫吃,“解放眉足蟹”又要面臨地域性滅絕了。

  放眼全球,似乎只有中國人才有這麼強大的能力,可以將一個物種吃滅絕,這跟中國人口衆多、飲食習慣、傳統食補文化等有關系。而這一強悍的吃貨指數,亦獲得各國的認同。近年來,每當哪個國家出現物種入侵危機,諸如美國的亞洲鯉魚、丹麥的太平洋生蚝等泛濫成災,網上就會掀起國人組團去吃的段子,甚至揚言要將其吃到瀕危、滅絕。雖然只是不靠譜的段子,但還是彰顯出中國“吃貨”的戰鬥力。

  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諸如牛蛙、福壽螺、羅非魚等入侵物種并未被國人吃滅絕,依舊對我國本土物種造成危害,反而是國內的很多物種,一個個被吃得陷入瀕危、極危,乃至於徹底滅絕的地步。將一個在地球上生存億萬年的物種吃到瀕危乃至滅絕,這是一個非常可悲甚至恥辱的結局,我們應該檢討和反思,如何將“吃貨”的戰鬥力轉換成保護物種的動力。

  在我們的飲食習慣、食補文化裡,存在諸多與現代文明理念相悖的糟粕,因此,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飲食文化、傳統習俗,剔除那些落後愚昧的觀念,用科學思維去看待物種資源,拒絕做一個毫無底綫原則的“吃貨”。政府也要完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濫捕濫吃野生物種的行為,做好物種資源的“守夜人”,讓子孫後代還能看到它們。(來源:燕趙晚報 作者:江德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