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終“落地” 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多了“新武器”
http://www.CRNTT.com   2020-12-28 19:33:39


  近年來,一些低齡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犯罪案件,對被害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傷害,引發公衆強烈不安,多次引發是否應該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而在去年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發後,這樣的討論達到高潮。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是立法機關在對低齡未成年人嚴重犯罪現實准確判斷的基礎上,對民意作出的積極回應。

  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多發,被害人被嚴重傷害的後果,每每令人觸目驚心;而在主觀上,個別未成年人作案手法老練,對危害行為及後果具有明確能力。主客觀一致,決定了他們不應再受到無原則庇護,而應納入刑法規範範疇,讓他們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這是法律必須實現的正義,也是被害人應得的正義。

  從立法機關角度,既然保護人民群衆免受犯罪不法侵害是刑法最重要功能,那麼,完善法律以織密保護人民群衆的法網,就是其職責所在。

  今年10月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首次提出,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公布後,社會反應不一,兩種聲音比較有代表性:一種認為,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措,應格外慎重,暫時不宜下調;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只限定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兩個罪名,而且二審稿提出是“致人死亡”,下調的“口子”有些小,建議將性犯罪等嚴重犯罪納入其中。

  12月26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確認了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公衆多年呼籲終於有了結果。和草案二審稿相比,下調的“口子”大了一些,將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雖未造成被害人死亡,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情形納入打擊範疇。不過,罪名仍限定在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性犯罪等未做規定,則體現了立法機關慎重的一面。

  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司法機關多了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武器,對未成年人也會產生震懾,立法效果值得期待。不過,打擊只是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系統工程的一環,每個環節的工作都做好了,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的現狀才會有根本改觀。(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約評論員:李曙明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