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病衆籌莫成了“衆愁”
http://www.CRNTT.com   2022-08-24 20:20:24


  如今,面對超出家庭承受範圍的醫療費用,許多人都會選擇在大病衆籌平台求助。然而有媒體報道,在這樣的生命接力中,個別“職業籌款推廣人”竟然要抽走7成左右的善款。面對質疑,相關平台回應稱,籌款中介由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未來將持續完善平台規則和風控體系,讓“灰產”從業者沒有漏洞可鑽。

  作為新興產業,衆籌平台這些年發展勢頭迅猛,也確實依托自身渠道優勢,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就拿行業龍頭水滴籌來說,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超過4.03億人經此向近250萬名患者捐款約509億元人民幣。也正是著眼於這一產業的成長性,一些人做起了衆籌背後的生意,甚至發展出了完整的產業鏈。所謂“職業籌款推廣人”,正是其中一環。通過這一群體的介入,許多病人的籌款信息可以突破自己的人際關系網,讓更多人看到并參與,以獲得更多幫助。

  但事實說明,初始產業樣貌下的衆籌平台,往往難逃野蠻生長的狀態。一來,行業對“職業籌款推廣人”尚無明確行為規範,抽成多少基本是“信口開河”。7成的畸高比例,意味著其商業性遠超公益性,吃相赤裸且難看。二來,平台想拿一紙聲明將自己與“職業推廣人”劃清界限,但“灰產”畢竟寄生於平台,守土之責是無法忽視的存在。近些年,從地推人員“掃樓式”籌款,到求助文案成故事會合集,再到衆籌文章代寫、財產證明造假……大病衆籌的醜聞接二連三。倘若任由平台被“綁架”、善心被消費,不僅會使衆籌陷入信任危機,更會引發“狼來了”效應。

  產業盤子越做越大,步子不能越走越偏。作為一個基於愛心的產業,平台需要做好商業與公益的平衡,惟有把每一筆“善心賬”都攤在陽光下,才能讓人“捐得放心”。在這方面,既少不了對平台收費模式的全面監管,也離不開平台內部的嚴格審核與自我淨化。另外,有些病人籌款難、推廣難的現實需求也值得被正視,是否要引入“職業籌款推廣人”,這一群體的規範是什麼,都亟待明確。這方方面面的內容,考驗著平台的管理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平台能走多遠。(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實習記者:高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