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萬元餐費”劣行蠶食中國慈善事業信心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2 08:43:44  


網絡上流傳的天價公務接待餐飲發票。微博圖片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美國《星島日報》4月22日載文《官員劣行蠶食中國慈善事業信心基礎》,摘要如下:

  一夜之間,中國紅十字會苦心經營多年的助貧濟苦、救死扶傷慈善美名,輕而易舉地被數張“萬元餐費”發票嚴重損害。儘管涉事的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十七名參加宴飲者在事件曝光之後,已被責成承擔超過接待標準部分的七千三百零九元,並受到在全市系統內通報批評的處分;儘管已有媒體出面澄清,指紅十字會作為一個非純粹意義上的公益組織,其經費基本來自政府,今次接待費超標嚴格意義上說屬於行政違規,並非濫用捐款,然而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在這場肇始於“網友曝光”的事件中,受到損害的,不僅僅是紅十字會的名譽,更有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心。 

  這種損害也並非始自今日。早些年經由香港媒體曝光的希望工程捐款被挪用事件,即曾掀起軒然大波,甚至受到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在其後漫長的時間里,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始終處在與GDP發展不相匹配的狀態。這其中固然有國力發展階段性的原因,有體制的束縛,還包括一個非常重要、不容迴避的因素:民眾出於對慈善事業執行者的不信任,而對慈善事業產生冷感。二○○八年,空前慘烈的汶川大地震的發生,一度讓中國的慈善事業面臨一個非常好的局面:中國各階層的民眾空前團結,積極踴躍地為救災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綱領”。行善之風所及,甚至連街邊的乞丐,也捐出自己的乞討所得。然而,在隨後的一兩年間,連續出現的地震“豆腐渣”工程究責不了了之、災民安置房偷工減料等系列事件,使得民眾被鼓動起來的慈善熱情逐漸被澆滅,冷感重新占了上風,以至到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雖然政府及媒體紛紛宣導民眾奉獻愛心,但應者寥寥,與兩年前汶川地震時民情湧動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不信任感不獨普通捐贈者有,富豪一級的捐贈者憂慮尤深。由於擔心善款能否直接送到受贈者手中,以喜歡築錢牆而聞名的“中國首善”陳光標,一直堅持向受贈者當面發放現金。儘管外界對陳光標親自發錢、手拿人民幣與災民合影的做法頗有非議,但他至少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地幫助了受贈者。與那些打著慰問旗號,在記者鏡頭前擺出行善姿態的“走秀”官員們相比,“另類”的陳光標的作為不知高出凡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