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際學術會議火爆 人傻錢多欲來從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2 10:14:36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來自中國科協及全國學會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逐年遞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達53.9萬人次。學術會議何以越來越火?記者調查發現,發論文、拉關係、賺會費,部分國際會議的背後,隱藏著豐厚的利益鏈條。(《中國青年報》5月10日)

  說起學問,前輩學術大師有太多名言。比如錢鐘書先生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這無非要表明做學問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從學術和謀生的關係看,傳統觀念甚至認為,做學問不足以謀生。陳寅恪先生有言:“我儕雖事學問,而決不可倚學問以謀生,道德尤濟饑寒。要當於學問道德之外,另謀求生之地,經商最妙。”

  時代的前行,至少我們的社會已不會任憑潛心學問人衣食有憂。相反,學術項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學術圈中人,早已因學術經濟而有變身學術老板之勢了。這算是一種潮流,也算是社會進步帶給學術圈的報償。

  如今,通過組織國際學術會議,交錢即可使學術論文找到躋身國際化的渠道,相應的以撈錢為目的的會議公司應運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專家”更是孜孜不倦於“不在中國開會,就在到中國開會的路上”——免費坐頭等艙,住星級賓館,吃中國美食,順便游山玩水。如此國際學術會議不僅大大地變味了,而且有關方面顯然在大施學術吸金之法,學術項目經手人套國家的錢,會議組織方套學人的錢,“洋專家”盡情揮灑中國的錢,也玩得太邪門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