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央企海外巨虧:交學費要有個買單的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8 15:04:29  


 
  2007年,大唐集團所屬企業違反與德國魯奇公司的合同約定,自行採購設備金額6462.79萬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71.55萬元;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所屬中化國際等3家企業在投資風險論證不充分的情況下,投資了太倉興國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的5個項目,截至2009年底投資累計虧損美元1700萬元、人民幣5.59億元;至2009年底,中化集團投資開發的6個海外油氣田項目中,3個項目累計虧損1526.62萬美元;因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中化集團國內某新型專利產品出口前未進行專利檢索,在美國引發訴訟造成損失1.07億元;兵器裝備集團旗下天威集團一項投資額約為1億美元的海外項目,面臨投資風險。

  2003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不過28.5億美元,在短短五年的時間之內,這一數字於2008年飈升到500億美元,當時央企的海外投資總額就達4萬億元,接近央企當時21萬億總資產的五分之一。至2009年底,已有108戶央企“走出去”,占央企總戶數近九成。

  2010年10月,《每日經濟新聞》對央企海外投資面臨巨虧的報道曾一時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不久之後就有國資委官員出面進行澄清,然而在國企海外投資熱潮之下面臨虧損的項目依然不在少數。例如,2009年5月,國資委副主任李偉曾公開透露,在138家中央企業中有2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品業務,虧損的占到多數。

  2011年2月22日,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也表示,國際化經營是整個國有企業包括央企的“短板”。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普遍不足,國際化的人才短缺。經營層對國外法律環境、經營環境往往不熟悉。此外,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地方,很多是社會風險、政治風險很大的區域。

  2011年年初利比亞局勢發生動蕩,迫使中國央企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員撤離行動。雖然員工安全撤回來了,但滯留在境外的大量財產和資金卻難以保全。

  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包的工程項目涉及合同金額188億美元(約1217億人民幣),這其中,四大央企中國中冶、中國鐵建、中國建築、葛洲壩擱淺的在建工程總金額就達人民幣400多億元,然而中國企業最終獲得的保險賠付不足4億元人民幣。

海外投資生猛 管理機制落後

  根據國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企業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1.5萬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588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和海外投資速度不相匹配,我國在海外資產的管理機制發展上卻略顯滯後。此前,中國對於境外國資的管理主要是依據《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境外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等規定。

  正因為如此,在央企“大踏步”前行過程中,境外資產風險也開始日漸凸顯。大多數央企的境外資產的安全和增值都存在隱憂,央企境外資產流失已成為國資保值增值的大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