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事故現場(7月15日攝)。 |
公館大橋的垮塌和錢江三橋橋面塌落也許是偶然,但也可能是一個標誌性的信號,提示著橋梁等建築危險期的“提前”到來。
7月14日上午,位於福建武夷山度假區的公館大橋發生垮塌事故,一輛途經此處的旅遊大巴墜落,造成1人死亡,22人受傷。據了解,武夷山公館大橋建成於1999年,總投資約1700萬元,是上個世紀閩北此類橋型中最大的橋梁,一度被視為當地的標誌性建築。巧合的是,僅僅一天之後,遠在杭州的錢江三橋也出現了橋面塌落事故。錢江三橋完工於1997年,2005年前後進行過兩次封閉大修。
公館大橋垮塌事故發生後,當地各部門全力開展傷員救治,並就事故原因開展調查。有專業人士分析,橋面垮塌的原因很可能是吊杆內鋼絲腐蝕斷裂,無法承重。另有消息顯示,福建省近年來對同類大橋要麼更換吊杆,要麼增加橫梁,有的甚至幹脆炸毀。這些零星的材料讓人們產生一種模糊的認識:公館大橋這座標誌性建築遠不像其外觀那樣堅固和令人放心,而是始終隱藏著危險。它的垮塌,也許竟是意料之中的事,只不過那些仰慕武夷山美景的人並不知道他們行走在危險之上而已。
一座造價逾千萬的公路斜拉橋,其設計壽命應該在百年以上,但公館大橋使用僅僅12年,就發生了令人痛心的垮塌事故,且面臨著拆除重建的命運,這實在是難以理解的怪事。此事故發生之前,國內已經有多座橋梁發生過不同的險情,雖造成的傷亡不同,但都導致了公共財產的巨大損失。為什麼經過專業設計和嚴格施工的橋梁如此弱不禁風?為什麼由先進材料建成的橋梁如此短命?實在需要科學的拷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