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七夕節”應多些“中國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8 14:32:39  


8月6日晚,昆明漢文化社團的成員身著漢服,齊聚真慶觀,進行拜織女、穿針乞巧等傳統七夕習俗。圖為成員們在進行表演。
  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美國《國際日報》8月5日載文《“七夕節”應多些“中國味”》,摘要如下:

  現代的七夕節華麗轉身為“中國情人節”後,中國各大城市的商場紛紛搞起打折促銷活動。鮮花、巧克力、大餐、電影等慶祝方式也營造出西式情人節的濃情蜜意。

  隨著七夕節的到來,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不應被當成又一個“情人節”來過。有網友認為牛郎和織女是夫妻,七夕鵲橋相會表達的是一種夫妻間白頭偕老的忠貞,和情人節要表達的根本就是兩種情感;有的則說這個節日淪為“中國情人節”後沒有了“中國味”,成了商家促銷的一種手段,而我們更應該注重它所傳達的精神意義和傳統文化。

  在傳統神話中,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貌美聰慧、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因此“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是個更傾向於女子過的節日,本意其實與愛情並無關聯。

  雖然牛郎織女的傳說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作為文化資源,相關部門應該具體研究一下應該怎樣更好地保護、發展和弘揚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不能讓節日的“中國味”越來越淡,變成一個貼著愛情標簽的節日符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