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精蛋白原本是常見藥品,現在變得稀缺起來,究其原因,由於受到工業污染,魚的受精量變少,質量達不到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價格過於低廉,現在各方面成本都大幅度提高,魚精蛋白價格一直沒有變化,所以,一些藥企都不願生產類似的藥品。
類似於魚精蛋白藥品玩失蹤的,遠不止是一兩種藥品。因為大量廉價藥,在市場上長期“冬眠”不醒,一些病號只能望病興嘆。面對廉價藥紛紛退市,我們把板子打向停產特效藥的藥廠,顯然有失公允。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天性,也是它們的權利。在這些經典藥利潤極低,甚至虧本的背景下,指望市場化的企業充當救死扶傷的“活雷鋒”,並不存在多大現實操作性。
既然廉價藥在市場中已失去了“藥效”,而老百姓生病時又須臾離不開它,因而,只有政府職能部門,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擔當重任,才能喚醒長睡不醒的廉價藥。必須承認,目前國家正在探索的藥品定價原則,其主旨是想提高廉價特效藥的政府定價,讓生產廉價藥的企業有錢可賺,有利可圖。但是,筆者覺得,政府只做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就目前來講,要想真正喚醒沉睡不醒的廉價特效藥,至少還要做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醫院要為廉價特效藥留盞“綠燈”。權威調查顯示,年輕的臨床醫生對廉價藥的認識幾乎為空白,他們不願或不敢給病人開廉價藥。大家明白,整個藥品市場80%的藥品都是通過醫院流通的,如果醫生不願給患者開廉價藥處方,那麼廉價藥很有可能永遠被打入“冷宮”。因此,醫院醫生作為廉價特效藥使用的最後一道關口,一定要挺身而出,勇於充當喚醒廉價藥的角色。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應建立廉價特效藥儲備制度。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建立起廉價特效藥儲備制度,比如,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由政府指定一些藥品廠家生產,然後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保證這類藥品的穩定生存。在我國,不妨由國家向定點藥廠採購和財政補貼;抑或對承擔這些藥物生產的企業給予特殊的稅收等優惠政策,保障其合理利潤,調動其積極性。(時間:9月13日 來源:長江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