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各地陸續發現了一些基礎設施的質量問題。問題發生之後,有人道歉、有人免職,似已形成慣例。若一切太平,則被視作並無問題存在,直至問題產生:橋梁、房屋、公路,你方唱罷我登場。究其原因,這些業已投入使用的基礎工程,當初無一不是驗收合格的產品,但最終被實踐證明乃是標準之下的劣等品。以天定高速為例,從一開始,各方面就抱著 “過得去就行”的心態,所以儘管“沒有偷工減料”,但材料卻處於標準的末流;防水沒有到位,只要“不出事就行”。75家單位共同參與,工程層層轉包,責任感亦被層層削弱,這樣的高速公路,不壞才怪。
該項目的有關負責人事後感慨:“路修成這樣,我們心裡也很難受。”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理解為道歉的一種方式,難受或者不難受,在有關方面看來是可以選擇的事情,而他們選擇了難受,所以似乎可以從中脫責。又或者,路沒有修好,所以富起來的目標肯定要受到影響,故而心裡難受。但是,公共產品質量的低劣,絕非一句“心裡難受”就可交代清楚,它從根本上反映的是對公共利益的漠視和輕慢。在這種心態下建設起來的高速公路,不可能通往共富的終點,而只會令發展大計半途而廢。(時間:9月28日 來源:新聞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