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騎車察民情”何以遭習慣性質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0 16:02:51  


溫嶺市領導騎著自行車陸續跟在警用摩托車後面。
  1月8日,一張冠名為“溫嶺大小領導騎自行車體察民情 9輛警車鳴笛開道”的照片在微博等網絡空間熱傳,照片裡幾輛摩托警車開道,後面跟著一些戴帽子騎自行車的人,旁邊還有記者在攝像。溫嶺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當天是舉辦公共自行車的啟動儀式,絕非領導作秀,只是為了交通暢通。(1月9日《南方日報》)

  按理說,“領導體察民情”,民眾應該歡呼叫好才對,但引發的質疑聲早已淹沒了可能出現的叫好聲,這僅僅是由於“9輛警車鳴笛開道”嗎?客觀地觀察可以發現,民眾的懷疑是慣性的,其後隱藏著不信任情緒,由此就出現了對“浙江溫嶺領導騎車體察民情被指警車開道斥行人”的集體關注現象。

  “騎車體察民情”的要害在哪裡?無論是網友的聲音,還是當地的報道,在筆者看來,都恰恰忽視了“民情”,相反,都把關注點放在了領導身上,這在當下話語環境中或無不妥,但在社會中存在“兩個輿論場”的現實中,僅僅關注了領導甚至忽視了事情本身,必然在“網絡輿論場”出現非議。

  老百姓習慣性質疑乃至成為“老不信”,決不是公眾單方面的事情。任何納稅人都不可能答應政府和官員,去做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事情,而從社會契約的角度來講,任何服從公共理性的政府和官員也不會冒著失去公眾信任的危險,去做違背公眾意志的事情。但是,從各方有意無意之間突出“一把手”的同時,也讓活動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大打折扣。

  可以說,“公共自行車啟動儀式”成為了一種表演,其積極意義和價值就有所消解。當以“體察民情”出現的活動成了官員們顯現威風和“排場”的符號、載體,民眾必然是質疑而非接受,尤其是在“網絡輿論場”力量越來越大的當下。“浙江溫嶺領導騎車體察民情被指警車開道斥行人”的價值困境也正在這裡。(時間:1月10日 來源:長江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